天下|宋朝的独特个性官员越是被贬名气越大,甚至有一贬天下知之说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将入朝为官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即“学而优则仕”。出仕确实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但同样,这条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寒窗苦读好几年,一旦进入宦海中浮浮沉沉,一不留神就被贬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历史上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是在朝堂上遭受挫折被贬谪的文官。虽然被贬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失意、苦难是免不了的。宋朝的不少官员也属于这个群体,不过他们却有着“一贬天下知”之说,似乎在他们身上被贬成了一件光荣的事。
 天下|宋朝的独特个性官员越是被贬名气越大,甚至有一贬天下知之说
文章插图
这个作为多次被贬,而且越贬越出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范仲淹。天圣七年(1029),仁宗已经十九岁,但刘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是将家务事当作国事,十分不妥,于是上疏仁宗不要过分举行,皇帝尽孝道,可以在宫中为太后祝寿,但是率领百官是不行的,这样有损皇帝威严。奏疏上报内廷,迟迟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没有就此罢休,继续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疏再一次入宫,却也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还有这两道奏章的时候大惊失色,批评范仲淹过于轻率,这不但是会断送自己的仕途,而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但范仲淹并没有认同,他据理力争,写下了《上资政晏侍郎书》他在其中明确的表现了自己的态度:“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天下|宋朝的独特个性官员越是被贬名气越大,甚至有一贬天下知之说
文章插图
果然不久后的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便被贬任为河中府通判了,虽然史书上记载是“自请”,但是实际上应该是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不得不暂时远离朝堂。可是被贬的范仲淹,他的同僚们却没有疏远他,在范仲淹出发那一天,他们结伴来为这位刚直的同僚送行,并且称赞他此次被贬是光荣的。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才被重新召回京城,但是也是在这一年,他又一次被贬。这年冬天,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与皇后不和,于是抓住机会力主废后。消息传出,群臣却不赞同,范仲淹直接向皇帝进言。但吕夷简事先已经授意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也就是说臣子的意见根本不能传达到皇帝那里,于是范仲淹就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只让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其当庭对辩,吕夷简辩无可辩,哑口无言。
 天下|宋朝的独特个性官员越是被贬名气越大,甚至有一贬天下知之说
文章插图
第二天,范仲淹等人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商议。但哪想到一行人还未走到殿中,朝廷就下诏外放范仲淹,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虽然富弼上书仁宗,为范仲淹等人辩白,请求召回,但没有得到答复。
景祐二年(1036)范仲淹再一次被召回,但仅仅一年后,他就因直言不讳被吕夷简诬陷“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而被贬。此时朝堂上有不少人为他说话,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书愿与范仲淹一起被贬;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但这些仗义执言之士都被贬谪。整个朝堂都畏惧宰相的势力,再无人敢为范仲淹说话。
 天下|宋朝的独特个性官员越是被贬名气越大,甚至有一贬天下知之说
文章插图
到了景祐四年(1037),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不再惶恐,于是极力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但范仲淹还是没有被召回。
范仲淹多次因上谏而被贬,他的好友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劝说他少说少管,明哲保身就行。范仲淹如同以前回答晏殊那样,回作《灵乌赋》,表明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