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元璋为什么以屯田的方式广积粮草?

朱元璋|朱元璋为什么以屯田的方式广积粮草?】朱元璋为什么以推行屯田的方式广积粮草 , 而不是以动员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式呢?
事实上 , 朱元璋在推行屯田的同时 , 也一直在发动百姓进行生产 。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 , 徐达、汤和、廖永安等将领带兵攻克镇江路 , 朱元璋下令改为江淮府 。
同年九月 , 朱元璋来到江淮府 , 派儒士”告谕乡邑 , 劝耕桑 , 筑城开堑 。”(《明太祖实录》)
第二年 , 朱元璋又命令驻守在各个城池的将领督促百姓男耕女织 。(《纪事录笺证》)
问题是 , 以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税粮的方式筹集的粮草能满足当时军需吗?
朱元璋|朱元璋为什么以屯田的方式广积粮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答案是否定的 。
古代农业技术水平低 , 土地上粮食的产出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田间劳作的劳动力数量 。
元朝末年 , 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 , 瘟疫流行;吏治腐败 , 横征暴敛 , 漠视百姓疾苦;再加上连年战乱 , 这些都导致劳动力总数大量减少 。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五月 , 天降大雨 , 连下二十多天 , 黄河暴溢 , 在河南白茅堤决口 , 六月又在金堤决口 , 沿河郡邑遭受水灾 , 饥民遍野 。
“至正四年夏五月 , 大雨二十余日 , 黄河暴溢 , 水平地深二丈许 , 北决白茅堤 。六月 , 又北决金堤 , 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 , 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元史·志·河渠》》 。
此后数年 , 黄河连年决口 , 泛滥成灾 。
黄河决口 , 河水侵入大运河 , 影响漕运 , 威胁盐场 , 危及元朝的盐税收入 , “妨国计甚重”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 , 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 , 动工治理黄河 。
“夏四月壬午 , 诏开黄河故道 , 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 , 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万 , 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元史·本纪·顺帝》》 。
已贫困不堪的百姓被强征修河 , 劳役繁重 , 还被官吏克扣伙食钱 , 挨饿受冻 , 怨声载道 , 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发动起义 , 元末农民战争大规模爆发 。
元朝不仅派正式军队镇压 , 还利用仇视农民起义的汉族地主镇压起义军 。
连年战乱 , 很多农村丁壮都去从军了 , 土地上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 耕牛被杀 , 农业生产效率也大幅下降 。
这种情况下 , 向百姓强征粮草 , 以满足军需 , 结果只能是加重百姓负担 。
“先是 , 军粮少 , 所得郡县 , 将士皆征粮于民 , 名曰寨粮 。民甚病之 。”(《《明史·列传·胡大海》》
“初 , 招安郡县 , 将士皆徵粮于民 , 名之曰寨粮 , 民且病焉 。”(《明太祖实录》)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十二月 , 朱元璋亲征婺州时 , 儒士唐仲实也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 , “然以今日观之 , 民虽得所归 , 而未遂生息 。”(《续资治通鉴》)
百姓辛苦劳作收获的粮食被征得多了 , 若生产的积极性随之降低 , 懒得深耕细作 , 怎会增加粮食产量?
当时应天府四面受敌 , 强敌环伺 , 粮草需求不可能减少 。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 , 朱元璋率军攻占应天府 。当时应天府周围的形势是这样的:东面 , 元将定定扼守在镇江;南面 , 别不华、杨仲英屯兵宁国 , 八思尔不花在徽州驻兵;东北面 , 张明鉴率领青衣军占据着扬州;东南外围 , 石抹宜孙驻守在处州 , 石抹厚孙驻守在婺州 , 宋伯颜不花驻守在衢州 。
当时张士诚、徐寿辉的发展势头正盛 。
张士诚已占领平江、常州和浙西的大部分地区 , 镇江如果落在被张士诚手里 , 他便可以长驱直入 , 攻打应天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