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别把孩子一辈子“喜怒哀乐”的控制器,交到别人手里


教养方式:别把孩子一辈子“喜怒哀乐”的控制器,交到别人手里文章插图
1人可能是世上唯一一个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的物种 , 其他的生物基本都是身体和心理在同步成长 , 只有人类 , 心理先成长 , 身体发育却相对滞后 。
你看马、牛、羊一出生 , 短时间内就能行走 , 甚至跑起来 , 我们的孩子要走 , 基本都10个月以后了 。
但人类的婴儿一出生 , 就会控制成人的情绪和行为 , 比如饿了、拉了、生病了 , 就会哭出来 , 让大人知道 , 他该吃饭了、该换尿布了、该去看医生了 。
这样的心理发育永远在身体成长之前 , 这会让孩子感觉被束缚了手脚 , 因为心灵是如此的自由 , 而身体却还是不由自主 , 结果:
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身上“却做不了”之间的差距而苦恼 。
这样因为差距而烦恼的事随处可见:

  • 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好 , 但脑子里已经有了积木搭好的样子;
  • 爸爸能搬动的东西 , 他却怎么也搬不动;
  • 桌子上的东西 , 妈妈能随便取 , 但他还太矮了 , 拿不到 。
这样的“无力感”经历久了 , 就产生了一种情绪——自卑 。
我们的孩子们 , 无一例外的 , 都抱着这种自卑感在生活 。
但是 , 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只看到孩子身体上的“不能” , 却看不到孩子心理上的“已经能了” , 根本不去理会孩子的心理需求 。
孩子们觉得 , 明明在思想上和大人差不多 , 但作为人 , 还是得不到成人的公平对待 , 如此一来 , 孩子们就承受着“双重的自卑之苦”:
来着自己——心已到 , 而力不能及;
来自外界——心已可 , 但不被承认 。
2反过来 , 人类的文明也正是因为这普遍的“自卑”而产生 。
如果我们可以像马一样狂奔 , 就不会发明汽车了 , 要是我们可以像鸟一样飞翔 , 我们就不可能发明飞机 , 如果我们有北极熊那么的脂肪和皮毛 , 衣服就不会被发明出来 , 如果我们可以像鱼一样自由在水里游 , 当然船也不会有 。
文明 , 之所以被创造 , 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自卑 , 这些都是为了填补人类的生物性弱点而被创造 , 所以 , 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自卑的历史 。
正是因为我们的自卑和脆弱 , 才创造出了如此了不起的文明 。
也正是因为自身的脆弱和自卑 , 我们才会自发的形成部落、组织、团体等共同体 。 从狩猎时代就开始 , 相互协作 , 互相依存就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
所以 , 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渺小和脆弱 , 让我们成了群体性动物 , 由此 , 我们又生出了一个心理需求——认同感 , 在共同体里的认同感 。
认同感强 , 说明你在这个集体里重要 , 在集体里显得重要 , 就会有归属感 。
反过来 , 没有认同感 , 就有被孤立的危险 , 而孤立不仅意味着「社会性死亡」 , 也最终会导致「生物性死亡」 。
从此 , 追求在群体里的认同感 , 就成了我们毕生的追求 。
而这 , 给了我们在心理上附加上了一个巨大的枷锁 。
3什么枷锁?
虽然别人的认同会让我们瞬间体会到价值感 , 但一味地追求被人的认同 , 却是一个无底洞 。 这种外部认同让自己像一个提线木偶 , 线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 。
这让我们过着永远索求认同 , 却永不满足的生活 ,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可能也还在追求别人更多的表扬和赞许 。
有一部让我动容的片子叫《求求你 , 表扬我》 , 主演是范伟和陈好 。
一个老实人杨红旗(范伟)去报社 , 硬生生的要求采访人员发表一篇报道表扬他 , 就是为了得到老父亲的认同 。
有一年郭冬临的小品 , 叫《实在人》 , 也是追求外部认同的代表 , 无论别人提什么需求 , 即使已经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 他都一口答应 , 为了得到认同感 , 他自己出钱给别人办事 , 甚至彻夜排队去给别人买火车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