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音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二 )
【妈妈的音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语言是有情绪的 , 我们对孩子说的每句“狠话” , 都在孩子心中留下清晰的伤痕 , 虽表面看不见 , 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真实的 。
如果这样的感受堆积过多 , 最后孩子只能要么向内找出口 , 变得沉默、自卑;要么向外“释放” , 变成一个“情绪化”的孩子 。
文章插图
妈妈说得越多 , 孩子“跑”得越快
知乎上有人问:“有个爱说教的妈 , 是种什么体验?”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只要妈妈开口 , 我耳朵就想‘跑’ 。 ”
为什么明明是为孩子好的道理 , 孩子就是不想听?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 , 指的是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时 , 会出现自然逃避的现象 。
道理本就是个中性词 , 一旦“杠杆”偏向居高临下的说教 , 孩子听得太多 , 耳朵自然会长茧 , 不但听不进 , 甚至从“脚指头”开始反驳 。
看过一期综艺《幻乐之城》 , 伊能静在节目中聊到和儿子相处 , “妈味”十足的她 , 在儿子这儿竟翻了车 。
她说和儿子第一次吵架 , 是因为儿子想学剪辑 , 而她用了一堆分析、论证来说服儿子学编剧更有出路 。
喋喋不休了半天 , 最后被儿子一句话噎住 。
儿子反驳:“你用你知道的事来告诉我 , 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去过!”
文章插图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从不是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 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 ”
孩子只会从自己出发去看世界 , 告诉孩子这杯茶好喝 , 和孩子自己体验过后说“好喝”完全是两件事 。
居高临下的说教 , 表面看是在沟通 , 实际只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 , 孩子没主动权 , 自然会因为没有参与感而选择逃避、反驳 。
而真正良性的亲子沟通 , 从来靠的不止是舌头 。
文章插图
妈妈耐心听 , 孩子才会说
育儿专家卢勤曾说:“亲子沟通的很多问题 , 大多因为父母说的多 , 听的少 。 ”
在《好父母 , 好孩子》一书中 , 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
儿子放学到家 , 开始都会兴奋地和她讲学校的趣事 , 但一开始她忽略了儿子需要一个听众的需求 。
因为工作忙 , 每次儿子和她讲话 , 她总觉得在耽误时间 , 眼神左顾右盼 , 一副“你快点说完”的样子 。
久而久之 , 儿子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话说完 , 只能加快语速 , 最后竟造成了语言障碍 , 讲话开始结巴 , 越来越不自信 。
发现孩子的变化后 , 卢勤开始反思 , 改变自己的“倾听”模式 , 不再做高高在上的指导者 , 而是放低姿态 , 耐心地听孩子说 。
在看到孩子眉飞色舞时 , 她会给予会心的一笑 。
就这样 , 孩子越来越喜欢和妈妈分享“小秘密” , 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 。
所以 , 想解决孩子的问题 , 第一步得打开我们的耳朵 。
倾听是父母育儿必备的能力 ,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 , 20%在于教导 。 ”
妈妈只听不“说” , 看似偷懒 , 却让孩子感受到用心的关注 , 心理学中有个"霍桑效应" , 说的就是倾听的重要性 。
美国有家叫霍桑的工厂 , 工作环境一流 , 福利待遇完善 , 但奇怪的是里面的员工积极性不高 , 导致工厂的生产效率低 。
为此 , 心理学家们专门成立研究小组开始对工人进行“谈话实验” , 想找出“症结”所在 。
两年多时间里 , 心理学家们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 , 在沟通过程中 , 耐心倾听 , 而不是反驳训斥 , 当工人们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抱怨、意见全部发泄出来后 , 工作的心情越发舒畅 , 自然干劲也十足 。
- 孩子磨蹭不是病,要了亲妈的“命”,想让孩子动起来别只会催催催
- 安逸 舒心 快乐——90后宝妈的产检日记
- 宝宝为什么总爱打妈妈的脸?原因有2,别误解了娃对你的爱
- 怀一胎与怀二胎有何不同?二胎妈妈:相比爸爸,妈妈的确更辛苦
- 4岁儿子误将502滴眼睛里,宝妈的处理方法,让医生直夸有文化
- 孩子|静宝:启蒙教育之《兔妈妈的土豆农场》
- 50岁孕妇坚持怀孕,5次流产后迎来奇迹,不要小看当妈的决心
- 怀孕后,胎宝宝在腹中是如何“保护”妈妈的?看完好暖心
- “别让婆婆照顾自己月子!”95后宝妈的经验之谈,不听你会后悔
- 刻意教|2岁宝宝认识200多个汉字,关键是没刻意教,妈妈的方法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