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的质量,是由“病”得较重的一方决定的( 二 )


但是 , 妻子是无奈的 , 因为 , 她的老公根本不懂:他们为什么要讨论、到底要讨论什么 。 因此 , 这场沟通从来不曾发生 , 他们还是一直吵架 , 不断重复之前的模式 。
后来 , 直到妻子提出离婚 , 老公极力挽留 , 妻子提出的条件是:婚姻存续的一个前提是 , 他们要去接受婚姻治疗 。
夫妻关系的质量,是由“病”得较重的一方决定的
本文插图
在治疗中发现 , 原来 , 早年 , 她的老公的父母几乎每天都会爆发激励争吵 , 在争吵的时候 , 他们不惜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 , 那感觉 , 简直就想致对方于死地 。 目睹了这一切的他 , 非常接受不了任何的争吵 。 这就是“一旦夫妻双方遭遇争吵 , 他就很烦躁 , 并且希望马上回避 , 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 。
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短板效应在家庭中同样适用 。 亲密关系的质量往往是由夫妻两人中早年有更糟糕的亲密关系的那个人决定的 。
3.
如何改变这个现状?
如果 , 这个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 , 双方的沟通长期不能在一个频道上 , 久而久之 , 势必破坏关系 。
那么 , 我们要如何去做 , 才能扭转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 , 停止没有意义的争吵 。
这种情况下的争吵 , 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 我们要知道 , 如果我们和对方的心智化程度差异过大 , 此时 , 我们和对方在争吵的事情 , 根本不是同一个事情 。
其次 , 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 , 可以选择自己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成长 。
离开分歧中的困境 , 当我们冷静下来 , 我们不妨对自己加一个觉察:在夫妻的系统中 , 我们是哪个角色?如果 , 我们是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 , 我们就要自己去做一些成长 。 这不仅仅是为了夫妻关系的相处 , 更是为了自己 。 更好的自己 , 构建一段更亲密、融洽、相互支持的关系 , 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
第三 , 心智化程度高的一方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 。
不得不承认的是 , 让一个人自己对自我有觉察 ,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所以 , 也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发生: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 , 对自己没有觉察 , 怎么办?这个时候 , 可以说 , 更高的心智化程度似乎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 也许 , 我们更有能力 , 主动帮助对方成长 。
比如 , 当我们看清楚了相处模式本身 , 我们可以主动停止不休的争吵 , 避免触发对方 , 用对方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和行为去和对方相处 。 所以 , 会有这么一句话:吵架时 , 谁能第一个停止争吵 , 谁就是那个更成熟的 。 因为 , 我们能更早的从那个困局中抽身而退 。
第四 , 心智化程度高的一方 , 可以帮助对方去成长 。
心智化是一个过程 , 不同的人 , 因为早期的缺失不同 , 带有的创伤不同 , 固着的位置也不同 。 所以 , 要帮助一个人心智化不断成熟 , 需要做的努力也不同 。
比如 , 我们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倾听 , 以便给早期缺乏镜映的人一个自己不断被听到的反馈;比如 , 我们要足够稳定 , 以便给缺少抱持性环境的人一个更安全和包容的容器;再比如 , 我们需要减少对对方的干预 , 并减少替对方作决定 , 以便给边界曾被频繁侵犯的人一个重塑边界和变得独立的机会 。
最后 , 我想说 , 无论是生命个体本身 , 还是不同个体之间构建的关系 , 都带着瑕疵 。 遇到瑕疵 , 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破罐破摔 , 或者一竿子推翻再选一个重新开始 。 这不仅在现实层面有诸多限制而显得不现实 , 即便从心理层面 , 也不是一个足够成熟的态度 。 没有人不带有瑕疵 , 瑕疵让我们不同 , 甚至有独特的美感 。
我想说的 , 没有多么华丽的语言:当我们看到那些差异和短板 , 我们要做的 , 不是放弃 , 而是 , 努力看看怎么样能够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