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绪波动大……超实用青春期亲子沟通法来了( 三 )
所以我们要随时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 , 可以尝试深呼吸从1数到10 , 不急于表达 , 先稳住自己的情绪 , 才是成功沟通的开始 。 关注需求 , 温和坚定 。 当亲子之间无法沟通的时候 , 父母需要去审视一下: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 , 我的言行是如何的 。 当孩子在与家长互动中总是无法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时 , 他就关闭了沟通的大门 。
当然 ,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绝不意味着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 比如 , 上例中当孩子要求购买品牌服饰 , 如果家长认真考虑之后觉得无法满足或者不想满足这一要求 , 可以温和而坚定地跟孩子说:“我特别理解你想要买这个牌子的衣服 , 这是在你们同伴中流行的时尚 , 同学有 , 你也渴望拥有 , 可以理解 。 不过因为×××的原因 , 我现在不能给你买 。 ”这样的沟通 , 家长虽不能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 , 但是满足了孩子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
沟通雷区 , 理智避开 。 上例中 , 家长观察到孩子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游戏 , 总是到了很晚才开始急匆匆地应付家庭作业 , 家长可能的反应有如下几种:
命令、指挥、控制型:你!现在立刻马上给我起来 , 马上给我写作业去!
警告、训诫、威胁型:你要是再这样 , 不给你任何零花钱和生活费了 , 看你还怎么上网 , 看你怎么养活自己 。
规劝和说教型:孩子 , 你这样是不行的 , 你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宝贵的 , 你的同学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呢 。
直接给建议型:我建议你跟你们班学习好的同学聊聊 , 看看人家回家之后都是怎么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的 。 然后你把每天回家后要做的事情 , 列个清单 , 等所有学习任务完成了 , 你再玩 。
批评、责备型:你天天就知道上网 , 玩游戏 , 作业根本就一点都没动 , 你怎么就这么懒?这么不自觉!你都网络成瘾了吧!
嘲笑、讽刺型:就你这样的还有资格玩游戏?你要是你们班排名列前茅 , 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 可是你看看你在班里成绩倒数 , 还玩什么玩 , 我真为你感到丢脸!
当家长正在气头上的时候 , 以上这些表达方式可能就脱口而出了 。 我们不会去管孩子怎么想 , 他心里是什么感受 。 但是 , 此时此刻 , 当我们处于理智平静的状态下 , 我们再来看这些话 , 会觉得很刺耳 , 很不舒服 。 孩子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就这样越来越远了 。
当孩子在不良情绪状态下时 , 情绪性的脑区被激活 , 大脑皮层被抑制 , 他们不会去理性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是错误的 。 也就是说 , 这些表达绝大多数时候是家长宣泄情绪 , 却无法带来孩子的改变 。 虽然劝说和建议的方式听起来有一定道理 , 但是当孩子的内在感受不被看见、不被接纳的时候 , 直接的劝说和建议也往往无效 。
重新联结 , 开启沟通 。 很多家长开始寻求帮助的时候 , 往往是孩子已经放弃跟父母交流了 。 家长常常热切又焦急地询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不开心?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 , 跟我们说说呗……”可是孩子完全不予理会 。 在这种情况下 , 父母往往会更加着急 , 更加逼问孩子 , 孩子更不理睬父母 , 于是 , 形成一个不良循环 。
事实上 ,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 让自己平静放松下来 , 不要因为气急败坏而说一些过激的话 。 此时应不动声色地 , 继续默默地关照孩子 , 看到孩子不愿意说 , 就真诚地说:“嗯 , 我看到你现在并不想说 , 没有关系的 , 任何时候你想说的时候 , 我都愿意听 。 ”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曾经伤透了孩子的心 , 所以家长需要回顾一下 , 自己曾经的做法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 , 然后诚恳地跟孩子说:“我以前做了什么事 , 回想起来很不对 , 我向你道歉 , 请你原谅 。 你现在长大了 , 我也在学习用新的方式与你沟通 , 我相信我们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好的 。 ”
少讲道理 , 促进表达 。 青春期的孩子 , 他们已经懂得很多道理 , 很多时候说的话比较偏颇 , 只是在表达和宣泄情绪 。 如果父母一听孩子某个偏颇的言论 , 就开始板着脸 , 跟他争论或者直接教育他 , 这样很快就“把天儿聊死了” 。 家长可以尝试带着不评判的态度去沟通 , 可能效果会很不一样 。
- 越穷越生?25岁宝妈生四胎“无人理”,孩子喝凉水充饥
- 这6种会让饭菜含“致癌物”的习惯,你占了几个?为了孩子赶紧改
- 接连发生孩子误吞异物事件,家长该怎么办?
- 看看学霸的“草稿纸”,懂得自律的孩子,人生就像开了挂
- 色彩心理学提醒你:孩子如果钟爱这种颜色,可能是“抑郁质”人格
- 非遗展演各显神通,东城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玩嗨啦
- 红薯和紫薯的好吃做法,外酥里糯,营养甜香,孩子爱吃的育儿美食
- 茄子搭配五花肉一起炒,鲜香味美,营养解馋,家中孩子特喜欢
- “我不管,我就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家长该进行束缚
- “没挨过打”和“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