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满坡到秀美山川: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调研记( 五 )

  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不止是绿水青山 , 在扭转了延安生态环境的同时 , 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 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 , 催生了新的“生态经济” 。 退耕还林後 ,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 , 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调整 。

  吴起县南沟村凭藉这些年退耕还林再造的青山、绿水、窑洞、花田等山水林田湖秀美风景 , 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 。 景区开业仅半年 , 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 , 作为景区股民 , 每个村民都是受益者 。 “今年村上分红最多的一户分得了1万多元 。 ”闫志雄自豪地说 。

  南泥湾近几年精心打造了“生态经济” , 让春花、秋叶、稻田、鱼塘形成了四季不断的美景 , 让“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成辉 。 “目前南泥湾农民新增收入中的10%至15%都来自生态产业 。 ”南泥湾林场场长温润泉表示 。

  退耕还林 , 国家得绿农民得利 。 宝塔、安塞的山地苹果 , 延长、宜川的花椒 , 延川的红枣 , 黄龙的板栗、核桃 , 已经成为延安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 张强告诉记者 , 20年来 , 在主导产业支撑下 , 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1525元 , 其中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苹果产业 。 延安林业总产值也由退耕前的1.7亿元增加到130多亿元 。

  退耕还林赋予了“白羊肚手巾和窑洞”新的内涵 。 延安人从千万亩林海中 , 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