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满坡到秀美山川: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调研记( 二 )

  1998年 , 陕西省延安市开始在吴起县封山禁牧退耕 。 1999年 , 延安市率先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 , 成为全国最早的退耕还林试点之一 。

  20年来 , 延安人民以执着的“延安精神” , 坚持退耕还林政策 ,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在这块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20年来 , 延安人民用1077.46万亩绿色植被打造这片土地的底色 , 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蹟 , 走上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 , 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

  记忆里 , 这里黄土漫天

  “1996年 , 我第一次到延安 , 确实感到这里的生态环境很恶劣 , 植被稀少 。 有时黄土漫天飞 , 後面的车头看不见前面的车尾 。 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延安 , 飞机降落前映入眼帘的是曼舞的青山 。 作为林业人 , 我感到无比骄傲!”初秋时节 , 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召开前的一次媒体记者见面会上 , 国家退耕工程中心副主任敖安强如此表示 。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 1935年10月 ,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 八路军为支援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 成为一段传奇 。

  由於历史和客观原因 , 延安又是一块贫瘠的土地 。 这里曾经沟壑纵横 , 乾旱少雨 , 植被稀少 , 水土流失严重 , 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 特别是春秋两季 , 沙尘暴频发 , 遮天蔽日 , 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

  延安市退耕办总工程师白应飞是土生土长的延安市吴起县人 , 在他的记忆里 , 当时的吴起几乎见不到树和草 , 无论春天或秋天 , 一旦刮起沙尘暴 , 黄沙遍布 , 昏天黑地 。 “大白天走在外面 , 街对面的人都看不清 , 屋里必须开灯 , 不然什麽都看不见 。 ”

  “三天两头旱 , 十种九难收” , 这是当时延安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 在南泥湾生活了60年的老人侯秀珍回忆说 , 过去山上都是农田 , 一下雨 , 山上的黄水(连泥带水)冲下来 , 泄在山下川道的稻田里 。 老百姓赶紧拿上盆 , 一盆一盆把稻田里的泥水往外舀 , 试图保住本就收不了多少粮食的口粮田 。 赶上好年景 , 山上的耕地一年也仅能收获100来斤粮 。

  还有漫山遍野的山羊 。 人们这样形容山羊对生态的破坏:嘴是一把剪 , 蹄是四把铲 。 山羊不仅吃草和树叶 , 还用蹄子把草根也刨出来吃掉、把树皮啃光 。 侯秀珍说 , 农民们年年倒山种地、漫山放牧 , 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维持生计 。 最终山扛不了风 , 地保不住水 。 就如信天游所唱 ,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 , 下一场大雨流一回回泥 , 累死累活饿肚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