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用棍棒教育对待你的孩子?“挨打”可能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国封建古代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论 , 此种概念如今依旧深深的烙印在很多基层家庭的骨子里 , 孩子只要一犯错一顿毒打铁定是逃不了的 。
可是社会环境在变化 , 在封建时代的产物必定不再适合今时今日 , 且“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在本质上就不是亲子关系 , 而是权力关系 , 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的愚民手段 。 通过“孝顺”达到控制每一个家庭 , 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
所以这里的“孝顺”本质上更加注重的是顺从 ,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 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打 。
但是孩子犯错用打骂的方式 , 初始可能会有一定的威吓作用 , 但并不能改正他们犯过的错误 , 相反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 在心底埋下对父母深深的怨恨 。
文章插图
现下中西方两种教育理念在我们的社会里都存在 , 而在这种宏观环境下 , 被打骂长大的孩子 , 成年以后更容易自卑、不自信 , 甚至抑郁 。
通过武力镇压实现教化目的是原始社会的丛林规则 , 而家是讲爱和温暖的地方 , 父母不应该饰演施暴者的角色 , 而是爱的给予者 。
而且棍棒教育所产生的弊端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收益 , 得不偿失 。
首先 , 经常挨打的孩子智商普遍低于没挨过打的孩子 。
1988年 , 新罕布什尔的社会学家曾就806名2-4岁的儿童 , 以及705名5-9岁的儿童关于体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2-4岁没有受过体罚的儿童比受过体罚的儿童 , 智商高5分;5-9岁的儿童中没有受过体罚的儿童比受过的 , 智商高2.8分 。
也就是说经常体罚孩子会造成孩子的智力认知受损 。
文章插图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想好好学习 , 而作为家长的你 , 从根源上掐掉了孩子优秀的可能 。
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 当你发现孩子的样子不是你想要的时候 , 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而不是用武力逼迫孩子 。
其次 , 经常挨打的孩子在性格上问题更多 。
人都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 , 孩子更是 。 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不由分说的给一顿胖揍 , 孩子就会变得极其爱逃避 , 成年以后步入社会不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
且这些孩子通常都会比较自卑敏感 , 因为被打的恐惧深深地留在了他们心里 , 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 不管他们做什么 ,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出来侮辱他们 , 斥责他们 。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 。
文章插图
心理学家西蒙·莱文曾经在幼鼠身上做过一个关于压力反应的实验 。
实验结果显示:幼鼠早期如果经历过不可预期的压力 , 哪怕是很短的时间 , 也会对幼鼠大脑中的压力反应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
形成影响以后幼鼠会对周围的环境变得异常敏感 , 那些平日里会被忽略掉的细微变化也会使他们产生难以控制的焦虑、惊恐 。
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 , 打一顿问题不大 , 早期环境的影响会对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
最后 , 抗压能力差 。
在父母棍棒底下长大的孩子表面上或许非常硬气 , 但实际内心非常的脆弱 。
他们只通过父母学会了用看起来蛮横的方式解决问题 , 但当遇到真正棘手 , 不能依靠蛮横解决的问题时 , 他们很容易被压力摧毁 。
文章插图
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 , 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 , 他们心里是没有底气的 , 一旦遇到他们承受不了的问题时 , 结果将是具有毁灭性的 。
- 家庭教育该专制还是放纵?家长切勿走极端,要学会“双向教育”
- 教育孩子只想大吼?不如试试“4C法则”,教育的前提是会沟通
- “超前教育”很重要,家长注意这三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世界著名的教育孩子12种方法
- 孩子心中的“恶意”,源自父母身上的陋习,教育孩子应该以身作则
-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 专家“批判”接送孩子现象,希望向日本教育机制看齐,被家长怒怼
- 教育手段用了很多却没有效果?做好一点比千万方法都重要
- 价值感的高低往往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教育不等于挑错
- 别人批评你的孩子的时候,家长这样做,不丢面子还能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