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二 )

  作始也简 , 将毕也钜 。 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 , 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着效益 , 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

  穿上迷彩服 , 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 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 。 这一年 , 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 。 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 , 我来干!”

  说干就干 , 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 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 , 在这个寨子紮下根 , 一待就是五年 。

  倡导种冬季马铃薯 , 农民刚开始不积极 , 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 , 车子陷进了泥坑 , 他第一个下去推车 , 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 , 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後湿滑的山坡 , 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 , 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 。 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 , 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 , 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马铃薯” , 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 , 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 , 老百姓的评价 , 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

  一句承诺 , 映照一位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1955年 , 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 。

  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 , 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 。 “农民种地很辛苦 , 但再怎麽拚命干活 , 种的粮食仍吃不饱 。 ”他甚至做梦 , 一个玉米秆上结出五六个棒子 , 一株植物上面结西红柿、下面长马铃薯 , 这样大家就能吃饱了 。

  “让农民过好一点 , 就是我的初心 , 是童年最早理想 。 ”朱有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