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新华社昆明12月2日电 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岳冉冉、陈聪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 , 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 , 应用於农业实践以亿亩计;

  他带领团队紮根边疆村寨 , 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 , 用“神奇马铃薯”“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

  他出身农家 , 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 , 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 , 被人称为“农民院士” , 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 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 , 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 , 一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 。

  一道考题 , 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 , 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

  1982年 , 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 。 後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 , 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 , 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 , 人们靠什麽控制病虫害?”

  这一问把他问懵了 。

  那个年代 , 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 , 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 , 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 , 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 。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 , 但收效甚微 。

  1986年 , 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 , 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 , 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 。 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 , 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

  此後10多年 , 他边研究控病机理 , 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 , 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 。 2000年 ,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 引起全球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