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最糟糕的变异病毒”来了?积极抗疫才有出路


疫苗|“最糟糕的变异病毒”来了?积极抗疫才有出路
文章图片
疫苗|“最糟糕的变异病毒”来了?积极抗疫才有出路

11月26日 , 本是西方传统购物狂欢的“黑色星期五” , 却很难让人高兴起来 。 在召开紧急会议后 , 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拉响警报:一种令人担忧的新冠病毒新变异株B.1.1.529 , 已被定性为最高级别的“值得关切的变异株” , 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 。
B.1.1.529最初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出现 , 随后在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所在的豪登省迅速传播 , 被认为是过去一周南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激增近10倍的主因 , 并已传播至欧洲、亚洲某些地区 。 “突变数量是德尔塔病毒的两倍之多”“或将导致对现有疫苗更强的抗药性”“可能来自某个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迄今为止最糟糕的变异株”……舆论场上涌动着浓重的担忧情绪 , 全球股市26日当天全线大挫 , 多国已发布旅行禁令 。 诚如所言 , “我们又回到熟悉的一幕:对一种变异新冠病毒日益担忧 。 ”
疫情仍在持续 , 病毒再次变异 , 担忧恐慌的情绪可以理解 , 但理性观之 , 目前任何悲观或乐观的评价都还为时尚早 。 据专家介绍 , 变异存在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 , 变异位点的数量和病毒传播能力之间没有确定的正比关系 。 尽管B.1.1.529的变异较多 , 但依然算不上一种新的亚型 , 没有达到免疫逃逸、疫苗失效的地步 , 现有新冠疫苗目前看还是会有一定保护效力 。 简言之 , 严重程度还有待观望 , 但思想与行动上高度的警惕极为必要 。 同样至关重要的 , 是正视病毒再次变异对人类的警告 。 病毒面前 , 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成为“安全的孤岛” 。 而全球抗疫成败 , 也不取决于最安全的国度 , 相反恰恰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 , 只要病毒还在一个国家肆虐 , 世界就谈不上真正的安全 。
“一隅不安 , 举世皆危” 。 更进一步来看 , 在这场全球疫情防控与病毒的赛跑中 , 如果哪个国家跑慢了、跑偏了 , 就等于给病毒变异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土壤 , 极有可能让全人类的前期付出毁于一旦 , 让这场对垒陷入“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 。
道理并不难懂 , 但遗憾的是 , 抗疫两年来 , 人类社会在病毒面前仍然犹如一盘散沙 , 某些国家对待生命仍然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 对待自身责任仍然缺乏最基本的担当 。 放眼望去 , 有的国家政策拉锯、举措反复 , “稍好便松、一松即乱”的剧情反复上演;有的政治至上、科学靠边 , 政客盘算私利屡屡置民众安危于不顾;还有的四处甩锅、撕裂合作 , 为了转移防控不力的矛盾不断攻击他国……防控时紧时松、策略来回变动 , 在大量消极被动的防控策略之下 , 国际协作难以实现 , 全球战线处处漏风 , 被变异病毒撕开口子 , 几乎成为一种谁都不愿看见的必然 。
【疫苗|“最糟糕的变异病毒”来了?积极抗疫才有出路】
面对“二战以来最大的全球性危机” , 幻想“躺平弃疗”、缩头逃避 , 或是企图让病毒自生自灭 , 正让人类社会承受着越来越高的代价 。 亡羊补牢 , 必须汲取来自现实的教训:在猛烈的病毒面前 , 只有积极应对才有出路 , 并且是最快的、唯一的出路 。 事实上 , 积极防控也是抗疫一路以来 , 中国始终坚持的策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 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 正是有赖于这样果断而坚定的抉择 , 中国不只在遭到疫情突袭时率先突围、摆脱泥沼 , 并在世界疫情恶化起伏、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 , 实现了国内疫情长期可防可控 , 更收获了经济的“完美V型复苏” 。
面对疫情发酵的种种变数 , 中国精准防控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优越性已被一次次证明 , 这是我们应敌的宝贵经验 , 更是国民信心的“强心剂” , 整体来看也为世界注入了殊为难得的“确定性” 。
归根结底 , 最终能战胜病毒的必然是科学 。 变异毒株来势汹汹 , 以科学方式与之斗争 , 既意味着坚持科学防控、筑牢全球防控堤坝 , 也意味着加强科学攻关、共同寻找克敌制胜的法宝 。 放弃消极幻想 , 准备积极战斗 , 全球携手前行、凝聚合力 , 方有望“围歼”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胡宇齐
编辑 胡宇齐
流程编辑 严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