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所以将其命名为Flak 18其实主要是为了迷惑英国和法国而特意为之 。 因为在当时德国为一战战败国 , 凡尔赛条约加身 , 这种大口径火炮是被禁止生产和装备的 , 为了规避这些限制 , 克虏伯公司将设计人员转移至瑞典的博福斯公司继续从事着大口径高射炮的研究工作 , 后来该炮试制成功之后博福斯就将其命名为Flak 18 , 对外谎称它的生产日期为1918年 , 是在凡尔赛条约生效之前生产的 , 不受条约限制 。 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德国秘密发展军备、积极布局二战的一个“小心思” , 不少的德国武器都是这个套路 , 若不是这样的话 , 希特勒有什么资本可以同时在东、西两线挑战全世界呢?
88毫米口径的由来说到造炮的话 , 从后装线膛炮开始德国人若自称老二的话 , 估计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 而克虏伯公司的大炮更是声名远播 , 德国人甚至将其公司的兴衰荣辱视作是德意志战车攻杀战守的历史缩影 。
88毫米高射炮就是出自该公司之手 , 自1906年德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门专用50毫米高射炮之后 , 在高射炮领域该国始终处于欧洲乃至是世界的第一梯队 。
在一战时德国陆军首次将用于海军战舰上的88毫米主炮搬到了地面上 , 取得的效果相当不错 。 而在军舰上有那么多口径的火炮 , 为什么陆军却单单相中了这款88毫米的火炮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按照德国陆军的评估认:88毫米火炮弹药的重量是一名士兵可以单独操作的极限 , 若口径太大一个士兵无法独立完成装填 , 小了则威力不足 , 综合判断下来 , 只有88毫米火炮最适合在陆上使用 , 因此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火炮口径 。
Flak 18/ 88毫米高射炮88毫米高射炮最初的设计主要用于击落轰炸机 , 为半自动发射模式 , 炮管可以进行360°的旋转 , 在业务熟练的炮手操作下该炮可实现20发/分钟以上的射速 。
Flak 18的炮架为十字形双轴设计 , 带有四个负重轮 , 在机动过程中两侧的挡板可快速折叠 , 机动时既可以依靠牵引车拖拽 , 必要时士兵也可以直接将其推入到战位!
在对空作战方面:作为该型火炮的主业 , 在对空作战方面它配备有一型重约7.7公斤的散榴弹 , 这种弹药凌空爆炸时会碎裂为1500多颗杀伤破片 , 在180米范围内可摧毁任何活动中的空中装备 。 其最大有效拦截高度为10600米 , 水平有效射程为14800米 。
该炮弹所搭配的引信有两种 , 一种是气压引信 , 一种是延时引信 。
在近一万门该型高射炮的防御之下 , 德国上空也成为了英、美轰炸机飞行员的“梦魇空域” 。 据统计仅在1944年上半年 , 盟军轰炸机机组成员执行对德轰炸任务的伤亡率在89%左右 , 每千名飞行员在六个月的时间里约有887人伤亡 , 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可以活着执行完25次轰炸任务 。 这其中大部分战绩都要归功于88毫米高射炮 。
在对地作战方面:88毫米高射炮之所以如此知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对地攻击上的出色表现 , 尤其是反坦克作战方面 。
自从西班牙内战开始 , 这款司职于防空的高射炮被陆军拿来打坦克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
在西班牙内战时该炮就有过“一箭双雕”的表现 , 不过当时德国军官认为用88毫米高射炮去打那些轻型坦克完全就是一种浪费 , 毕竟最初版本的Flak 18炮管那是相当的“金贵”!
但德国军官的这种态度到闪击法国时却发生了转变!仅配备有一号、二号坦克、捷克斯洛伐克产Pzkpfw38(T)以及数量极少的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在面对英、法两国装甲厚度达60毫米以上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和Char B1重型坦克时 , 20毫米、37毫米和75毫米的坦克主炮变得非常乏力 。 部队的凌厉攻势也被这两型坦克给压制了 ,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 , 德军再次想起了88毫米高射炮 , 几次平射直接将英、法联军的装甲部队打的“满地找牙”进而顺利拿下了法国 。
当然了 , 若是仅依靠88毫米高射炮用于防空的散榴弹想要击穿坦克那是有点困难 , 但在西班牙内战时鉴于该炮的出色表现 , 德军在二战开始后几乎为所有的防空连都配备了88毫米穿甲弹 , 以备不时之需!
- 急性发作|被国人一年吃掉4000亿个的鸡蛋,你可能低估了它的「营养价值」
- 威力|小小红火蚁,威力大!做好防护很重要!
- 残骸|埃及有件“太阳船”文物,它的结构特殊,专家用30年时间才搞明白
- 美国|留给美国的时间不多了?中国武器威力极大,专家:90%美国人会死亡
- 国服|这款游戏为啥Steam国服没有?看它的名字就明白了!
- 翡翠|前些年这种翡翠用来盖茅厕,可到后来它的价值,甚至能达到几千万
- 步枪|“汉斯的情人”毛瑟98K:二战德国产量超千万支,威力到底有多大
- 恒星|宇宙有多重?太阳重2000亿亿亿吨,宇宙是它的1000万亿亿倍
- |蘑菇属于植物吗?不属于,它的别名叫“大型真菌”
- 看门狗2|《看门狗2》真正优秀的地方在于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