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随俄罗斯一起沉沦的还有他们的航天事业,比如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二 )


与海上发射平台相比 , 飞机发射平台的反应速度快 , 更经济 , 发射角度更适宜 , 环境保护的效果也好一些 。 安-225的预定目标就是用于装运航天飞机、火箭发射器部件和其他大型货物 。 1985年中期开始设计研究 , 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 , 1989年5月首次作了背负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飞行 。
1988年11月15日 , 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许 , 暴风雪号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 使苏联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航天飞机的国家 。 当然 , 这一次 , 暴风雪号上并没有宇航员 。 环绕地球飞行2圈后 , 在机上计算机自动控制下 , 暴风雪号顺利返回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着陆 , 飞行时间仅仅3小时25分钟 。
这次任务目的是全面检查航天飞机入轨、飞行和自动返航的系统及结构 , 进一步演练运载火箭和地面控制飞行设施 。 如果说这次也诞生了一项世界记录 , 应该说是载人航天飞机第一次以无人方式实现了太空飞行 , 并且全自动返航着陆成功 。
苏联有3处航天中心 , 即拜科努尔、卡普斯丁亚尔和普列谢茨克 。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内一片沙漠地带 , 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961年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均从这里飞出地球 。
遗憾的是 , 苏联航天飞机计划比美国模糊许多 。 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和技术实力所能承受的目标计划 , 囊括了现实的国防军事应用、基础性的数理化科技和引导哲学认知方向的宇宙探险各大类 , 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 , 进展一直比较顺利 。 而苏联看起来似乎主要以追赶美国为首要目标 , 陷入了一场由美国导演的太空大竞赛中 。 虽然苏联也把航天飞机作为可重复使用的空地往返运输(包括为和平号空间站提供日常运输)工具 , 但是 , 第一次试飞结束后 , 航天飞机和相关设施就地封存 , 终日与灰尘、寒冷和寂寞为伴 , 无人知道这些宝贝最后的命运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国际政治形势出现明显的缓和趋势 。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 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持续繁荣 , 多国联合建设国际空间站 。 俄罗斯一直谋求重新恢复航天飞机计划 , 不断邀请国际社会去拜克努尔中心参观封存着的航天飞机 , 并表示它一切情况良好 , 可以重新上天 。 他们认为:这是当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携带100吨有效载荷的航天器 , 如果用推力更强的火箭 , 它甚至可以携带200吨有效载荷;运载火箭也存在仓库里 , 重新发射的准备时间只要几天 。
事实上苏联解体以后 , 俄罗斯航天部门虽然得到一些拨款 , 但仍是杯水车薪 。 2003年2月1日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 , 国际空间站急需航天飞机接济 。 这本是俄罗斯航天飞机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 可是俄罗斯航天部门负责人说 , 暴风雪号根本无法恢复飞行 。 当初 , 为了设计和保障航天飞机运行 , 苏联有1100多家单位参与研制工作 , 如今苏联早已解体 , 不可能恢复这种组织形式:加之 , 有关科研和生产能力也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 , 即便投入重金 , 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
俄罗斯没有正式披露目前到底还有几架暴风雪号处于完好状态 。 人们在莫斯科河畔的高尔基公园可以看见一架 , 昔日宇航员上下的机门口 , 现在是顾客和小伙计出出进进-它已被改造成一家电子游乐场兼餐馆 , 正在一片炊烟中与其他饭店激烈竞争 。 更不幸的是 , 2002年5月 ,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生坍塌事故 , 唯一一架经过实用检验的暴风雪号损失惨重 。
面对美国航天飞机失事的壮烈 , 暴风雪号的潦倒就分外令人痛心 。 任何技术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发明 , 应用是项目保持活力的唯一秘密 , 一旦停止 , 其结局自然是衰老和死亡 。 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反复印证过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