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朝要把首都定到北京

明代之政治、军事、经济态势,大抵是以东南之粮养西北之兵,以运河为纵轴线,以九边为横轴线,则交点为北京,以皇帝坐镇北京,逼迫南都转运官吏高效运输,以皇帝和整个中央官僚集团为质,保证九边粮饷,保证九边的后勤处于皇帝控制之下,同时使内外边墙之间的野战军直接受内廷控制,这是其一。在明代的国际形势上,东北女真崛起,朝鲜和日本成为可以动员十数万野战军远征的强敌之后,帝国惧怕东北出现辽一样的强权,也惧怕丢失北部国防天险之后整个黄河以北不守,东北亚局势势必成为帝国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必须将指挥中枢前移北京,这是其二。
明初秦岭-淮河线以北受金元统治超过百年,当地汉文化受到极大破坏,地区离心力大大增加,这使得洪武-建文年间的北方相对于帝国,无非是一殖民地。而江淮则是帝国国防前线的同时,承担经济中枢的职责,这时候定都南京十分合理。但永乐时代帝国完成对北方的全面消化后,迁都北方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这是其三。
以上三个点中,前两个点的问题,南京一个也无法解决,而这两个问题却是确保帝国生存、皇帝统治的关键性问题,所以自然,明帝国是一定要迁都北京的。
PS:看到有答主提到正统年己巳之变也就是土木堡,实际上这个事件的爆发离不开三大因素。
其一,明廷在事前错误将精力过多投入在西南少数民族事务上,忽视了对蒙古草原的分化瓦解,导致瓦剌统一。
其二,边墙体系长期建设不足,出居庸关后,明军完全没有战场控制能力,哨所、卫城建设不足,而骑兵却在这个时期,战斗力出现极大下滑。缺乏骑兵侦察保卫的步兵,在战场上是非常脆弱的。
其三,朱祁镇本人贪功而愚蠢,具体不展开说了。
|不学历史好多年,这题我似乎会扯两句啊老师(T_T)问题应该是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因为明朝一开始定的首都是应天(南京),永乐年间才迁到北平(北京)的。
强悍如朱棣这样的人,为了夺位一路从北干到南,登基以后又为了打蒙古一路从南干到北,要说他在南京坐不稳皇位所以迁都,这我没法相信。其实都城北迁这种想法不是到朱棣才有的,朱元璋登基后一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正式把南京定为首都,可见他对南京并不十分满意,因为南京对于控制北方实在是鞭长莫及,只是一直没有下定迁都的决心,但洪武年间他其实也选了一个地方命名为“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我觉得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古以来威胁中原政权的力量一直来自北方,远的五胡十六国之类不说,近一点的两宋已经是前车之鉴,何况灭元之后,蒙古骑兵还在北边虎视眈眈,要想不做短命王朝,就必须守住北方,因而军事重心自然也就在北方。这个时候就有两种选择,要么都城还是在南京,派重臣或者藩王去守北边,要么皇帝自己去守,都城就必须跟着皇帝北迁。朱棣又不傻,虽然皇帝待在南方可以远离蒙古,又占尽了江南的地利,看上去又安全又舒服,可是万一蒙古军没来,大臣或者藩王先叛变了怎么办,既然北方有蒙古威胁,那镇守北方的肯定是最精锐的部队,要是这些精锐变成了叛军,打过来了南方的军队扛得住?燕王朱棣自己就是个从北方起兵叛乱的主,绝不会容忍别人在他子孙头上玩这套他玩过的把戏,所以横竖要守北方,别人又信不过,还不如自己守。为了掌握军事主动权,武力控制全国,防止造反来了招架不住的情况出现,这都当然要迁。再往后,由于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地理位置很好,有京杭运河,“南粮北运”非常便利,不用像唐朝那样,每每长安粮食短缺,皇帝群臣就必须迁往洛阳“就食”,而且北京地处广袤的华北平原,在风水学角度称得上“山环水抱必有气”,在这里定都也就顺理成章了。
ps:当然,朱棣彪悍惯了,也预料不到短短几十年后就来了土木堡这么一出戏,毕竟要是都城还在南京,朱祁镇再远也撒欢不到长城去的。

■元入主中原时间短,退走也算是干脆,并没有在维持中原秩序上耗尽气力(某种意义上其实不一定是坏事,对比一下最少现在还有蒙地和蒙族),收缩和集中了相当的力量。
朱元璋获取华北很难说是完全靠实力打下来的。元朝的退走,北方红巾军发挥了极大作用,虽说最后多数归顺了明,但不是稳扎稳打来的地盘,控制起来必然没那么稳。
综上,明朝迁都北京最大意义是朔边,本质上还是一个南方政权,对西北,漠北,东北基本没有实际有效控制,终其一朝,都在九边各种打仗,惨烈到皇帝都被俘虏的地步。宋朝如果有也机会在北京地区建立卫城,北宋至少能多撑百年。
辽,金,元,清,本朝,起于东北,蒙古,西北之一,控制华北后基本就能稳下北方大部,这些朝代的北京首都起的是控制链接整合稳定整个北方,进而弹压全国的作用。

■如果不迁都则需要在北方维持强大的军镇,这样地方势力会做大,进而威胁中央政权

■如果没记错,最开始首都在南京,因为那时朱元璋当时的大本营。后来朱棣进京勤王,带兵从北京杀到南京,做了皇帝,当然还是把首都挪到自己老窝安全啊,好处多多。
■为了削藩。
藩镇割据,或者说的明白一点就是军阀割地盘。一直是中央政权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军令从边疆传到中央在返回边疆执行需要时间。而战争偏偏给不了那么多时间。于是远在边疆的将军们自然就有了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利。形成了军阀,或者文雅一点叫藩镇。
割据的局面一直是所有大型政权的威胁,也是导致大型政权崩溃的原因(大怂不算,它太小了,军令几天就从黄河边上跑到白洋淀了,基本不需要将军们的临时处理权。再说那些将军也基本上负责守城。哪次南侵开封不是一线了)。
所以朱棣索性把北京当成首都。因为北京作为离蒙古高原最近的华北平原城市。薄薄的一层燕山防线上必定要由这个国家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甚至规模最大的部队驻守。给外人,无论是亲戚也好还是名将也罢。这么强大的军团,皇上都是睡不安稳的。可是如果他们变成了卫戍部队。那么好歹还能安稳睡觉。
所以你看,朱棣以后,一直到清朝结束,只有吴三桂一次不成功的藩镇政变。天子守国门的情况有效的阻止了藩镇导致国家陷入实质分裂的情况。
ps:你以为大清不是天子守国门么,拿衣服啊。准噶尔最近折腾到了乌兰布统啊。离北京就300公里了。葛二蛋到了的前一天晚上,玄烨刚因为得了疟疾火速送回北京就医。要不就得在自家打猎场的病床上指挥这场战役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蒙古高原上无险可守啊,除非双方碰巧碰上了,打遭遇战。否则在那个侦查能力不过关的古代。两个大军错过去很正常。

■那就要从唐朝说起......

自从武德充沛的汉朝"以强亡"之后,历代中原王朝都要面临一个棘手问题:
需要将主要军事重心放在北部边境地区以应对内亚游牧民族南侵的威胁。

这就造成了许多情况下王朝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与边防军事重心的分离。
--唐朝在早期的府兵制崩溃后,边防与中央的军事要求得不到全部满足,只能强化边防与弱化中央军,结果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大规模农民起义被无奈带走。
--宋朝充分吸取唐朝教训,军事政策改为"强干弱枝",结果就是在原本先天不足的基础上在军事上更加的立不起来,两次被异族打出灭国之恨。
--到了明初,朱元璋的政策是以宗室为藩篱,亲儿子领兵坐镇九边,结果他死后叔叔给侄儿玩了一出"靖难"......
【为啥明朝要把首都定到北京】轮到朱棣来头疼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需要想办法吸取所有前人的教训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设计出了这个迁都到运河与九边的交汇处北京,以运河系统和长城系统沟通南方经济中心与北方军事重心的巧妙设置,比较成功的解决了近千年来一直影响国家稳定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军事重心不重合的问题。

■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京上朝发现外敌频繁进攻北京,便大怒,突然发现驻守北京的大将就是自己。北京是边关要地,为以后的子孙着想这是一点。
第二点:朱棣常年生活在北京,突然住在南京朱棣难以适应,北京干燥,南京潮湿,饮食习惯也有差异。
■迁都北京并不是错事,只不过原因恐怕主要是朱棣在南京睡不安稳。
明朝是幽州诸朝中,最不重视对辽东和西辽河地区经营的一个朝代。也就是说迁都之后,北京的性质仍然是汉地的边防要塞。并没有以北京为基地,辽沈为前哨,东西辽河为两翼,对农牧渔混合区进行较为强势的控制。

■地缘上,跟明代北京最像的城市应该是同时代的维也纳
身为帝国的政治中心却处在核心区边界的危险地带,容易被近距离的敌国包围,但也不太容易被打下来,反而是在有纵深的方向被攻克过
最明显的作用是控住帝国的重要非本族区
都是从另一个传统都城迁过来的
结合朱元璋的哈布斯堡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