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学习东西学不会,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呢( 二 )
这种行为的切换,就能让你的大脑达到休息的效果。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关注@北辰青年,分享更多关于年轻人的成长干货和经验,一起成为「有趣人类」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比如:
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总是摔倒,你打算放弃了,好久没有练习,有一天,你骑上车,突然就会骑了。
你琢磨一道数学题,怎么做也做不出来,你把它放在一边,跑出去玩,回来在坐在书桌前,你很轻松的就解出了这道题。
写一篇文章时,你一开始什么思路都没有,写了两行你就放下了,过了一天你突然文思泉涌,开始下笔如有神~
这一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孵化”,你突然会的那一时刻,也就是“啊哈”的那一刹那,就叫做“顿悟”。
孵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沉淀思维的过程,全程主要经历4个阶段:
1.准备期:这个时期是你琢磨、尝试的阶段,也就是题主之前打过的那5次羽毛球。
2.孵化期:这个时期就是你把问题搁到一边的阶段。也就是题主中间没有打球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潜意识就会蹦出来了,大脑会在“离线状态”下还围绕着那个课题继续工作,不时加上一两个老早就装在大脑里,但在你学习时没能调用出来的想法,不断的去思索巩固你的学习成果,拓展思路。
3.顿悟期:也就是你“啊哈”的那一刻,类似于题主后来打球技术反而更好了,也类似于我们不会做的数学题突然会做了。
4.验证期大脑借休息来回复体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想,如果我能灵活的运用大脑的这种“孵化效应”去学东西,那岂不是美滋滋。
没错,的确很美!
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学习时,分心和分享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情,这个方法对于懒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好用~
那什么样的休息更能达到“孵化”的效果呢?毕竟我们要更高效一点嘛。
其一是放松,比如躺在沙发上听音乐,或者看电视,出去溜达溜达,做任何对你来讲放松的事情。
其二是轻度用脑,比如上网看看新闻,刷刷公众号;
其三是高度用脑,比如去琢磨另外一项课题继续虐自己,学数学没思路就跳到写作文,写作文没思路就跳到学英语......
对于数学或者空间类的学习,上述三种休息方法都不错。
而对于语言类的难题,则是轻度用脑效果最好。
哈哈哈,是不是感觉终于为自己以后学习时想刷刷手机,看看剧,聊聊天的行为找到了一个正当的借口。
没错,下次学习或者琢磨难题,做不下去的时候,休息一下,能更有助于我们最终攻克它。
除了自然的运用孵化,还有没有可能人为刻意的运用呢?当然可以。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等答主忙完工作抽空来更,先点赞收藏不迷路嘻嘻嘻。
■谢谢邀请。从心理学角度一种解释是,这种现象叫做酝酿效应。这是指,当你反复思索一件事或者一个问题的时候,毫无思路,毫无解决办法。这时候把问题放在一边,去做其他事,突然一下,由于某种契机,突然想到了解决方法。
但其实茅塞顿开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必然事件。因为这需要两个点:
第一需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第二需要你的大脑在的不断思考。
一般来说,我们的大脑都会不断地汲取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大脑里面其实都是碎片化的。当知识积累的足够多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一根线,把所有的知识碎片全部串起来。这根线就是我们平时的思考。当毫无思路的时候,这时候其实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脑子里缺少这根线。放在一边不思考的时候,其实大脑中也在不停的串线,所以最后,当这根线串好的时候,最后不明白的东西就会突然一下子懂了。
可能物理学的同事会说,这是量变到质变。我的看法如上。@科学
■在我们专业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就经常发生这种事情。
其实原理很简单,跟最原始的科学实验是一个道理。
这个过程叫做“试错”
错误的动作会引起负面的反馈,然后你就会调整动作,反复练习,直到你有一次做对了,得到了正面反馈,你就会把这个动作固化,然后从此以后这个技术动作你就掌握了。
打个比方,你学游泳,蛙泳,学蹬腿,按教练说的慢慢练,一开始练习蹬一脚肯定不怎么向前走,然后你会得到一个负面的反馈:没有前进,动作不对。然后你会调整,再练,直到有一次蹬腿一下子前进了很多,然后你就固化这个动作,然后你就会蹬腿了。
说起来是个很长的过程,但是在练习中,你就是觉得:我突然就会了~如果蹬腿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换气就是最典型的动作学习案例,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突然就会换气了,但没意识到是自己反复试错的过程。
相信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也有类似,毕竟认知系统都是一样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相信很多人也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你会因为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的一句话,突然对以前一个不懂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就是顿悟。
而如果没有过去的那个问题,你就不可能因为这个人现在说的一句话,而产生对过去问题的顿悟。
什么意思呢?
这说明
1、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2、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与过去的知识做链接。
3、我们应该对当下的状态负全责。
4、对未来我们更应该负责。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时候积累是系统的,有时候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东西,想要整合到一起需要你去不断的想,一直想,去慢慢链接。某个时刻你链接完成了这领域某个层面上的所有的知识点,你就发现你学会了,这就是所谓的顿悟。
很神奇,仿佛有了超能力,自动学会一件事情,很爽。但这也正是你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结果。
我们当下的状态,一定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无论成功,或者一团糟,都是我们曾经所做的决定,我们的能力造成的。
同样对我们的未来我们也要负全责,未来的状态,是由我们当下的决定和能力造成的。
所以同志们,为了我们的未来,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想要掌握的领域,不断的积累,不停的思考,行动,行动,行动,去完成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顿悟。
这样的人生我想是有意义的。
另外,我想要强调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体悟、知识重点内化并运用到生活中,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难。
■很简单:酝酿效应(Brewingeffect)
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经常性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比如你写作业的时候,明明一道题怎么也做不出来,但如果你跳过这道题写其他题,当你写完后再返回这道题的时候,你就会神奇地发现:我居然会做了!!!!
这明显并非偶然的现象,很多时候,老师叫我们做卷子不要死脑筋盯着一道题不放,要先易后难。
起初,我认为这里面的原理是因为我把其他题做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做题专心,注意力全集中在难题上,这道题自然容易做出来。
但后来我发现,这是酝酿效应在起作用。我能够在没写出这道题的前提下跳过去,把它留在最后做出来。
不可否认,全部集中地注意力应该也是酝酿效应产生作用的一部分原因
说到这里,晕轮效应似乎变成了百试百灵的万金油,哪哪都能用。那就会有人问了,是不是考试的时候用酝酿效应成绩就会变好啊?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譬如一套考题,最后一道是难题,你按顺序做下来,等你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你很容易被卡在最后一题而很难继续做下去。
我们换一种方式,把难题放在中间,根据酝酿效应,那我们把难题做出来的概率是不是大大提升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考题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是一种容易让人焦虑的情境。
你在考试中的实际运用很可能变成这样:
看到这道题有一点难,好,做不出来,根据酝酿效应,我留到后面去做吧,到时候我一定可以做出来。等你做了几道题,又看到一道比较难的题,oh,好像还是有点难,再留一道......等你做完所有的题再返回去做,你已经不知道给自己挖下了多大的坑。你会发现,每道题都有一定思考量,而且都有可能做不出来,于是你就开始慌了。我们都清楚,在焦虑的情况下很容易急中生错而不是急中生智。结局就是,你可能磨出了一道题,但更多时间你都在一会看看这道题,一会看看那道题,感觉自己哪道都不会,最后留着一片空白交卷。
更严重的,你会养成越来越畏难的心理。
我们都说,第一印象决定你自己的高度。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把酝酿效应的作用想象得太过于强大,你自然遇到什么难事就会想:说不定我拖一拖事情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啊?????
醒醒,孩子,这不是小说,你没有金手指,没有这种玄幻世界的规则力量!!!你只是在找借口掩盖你的拖延症罢了。如果这种迪化思想继续蔓延下去,你可能会变成一个“振振有词的晚期拖延症患者。”
所以说,酝酿效应虽然有,但请不要太迷信,毕竟,酝酿太久,就啥也酝酿不出来了
还记得《爱情公寓》里展博跳的那一段
展博酝酿了那么久终于跳了展博都跳了,你有什么理由拖着不跳?
另外,酝酿的基础在于有足够的积累,正如一桶清水不会因为放久了变成美酒,没有积累,你也无法感受到什么叫做酝酿效应。
..........................只有拖延效应ㄟ(▔,▔)ㄏ...........................
■古筝指法——扫摇别看扫摇指法不难,可是能结合曲子弹出韵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的动作如下:
扫摇的时候,“扫”和摇指的第一个动作“劈”是连贯进行的,这是整个扫摇动作的难点,关系到整个扫弦动作的连贯性,这一步练习不到位,扫摇就练不好。
仔细看古筝老师的手指,有明显“劈”的动作▼
所以连起来的动作就是,扫弦(劈、托、劈、托)再次扫弦(劈、托、劈、托),动作图如下▼
我们要做好到动作力度均衡点,整个动作时很有弹性的
先慢练▼
再一点点加速度和力度▼
逐弦练习等第一个音扫摇练习好了,我们再逐弦练习,再提速。
学扫摇先打好摇指基础功,劈、托、反复练习直到速度力度均衡欲速则不达,大指中指动作衔接是关键,弹清楚之后,再慢慢加速坚持,主动去练,而且坚持足够的时间。以上就是古筝指法扫摇的要领,但是道理都懂,实际练起来就……坎坎坷坷
持续练到手腕酸困都没办法练好,于是只能佛系放弃……
但是“冷处理”那几天,脑子里还是回想着扫摇的种种,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练好
没想到过几天之后,手轻如燕,扫摇很快就掌握好了,这种神奇经历,难以描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我们来开个大大大点的脑洞说下~
如果说,你是个出生没几天的婴儿,连翻身都不会只会哭,但没过几个月就无师自通家里满地乱爬了,这人之常情。
或者说,你是个地道的破马张飞东北人,突然把你扔到美国去要饭,但没过几个你星期就能去Subway流利的用英语买三明治还能让waitress再加份蛋黄酱,这也不是不可能。
但如果说,你一直想考过英语六级,但考前一周才开始翻词汇书在百词斩打卡,没过几天,你突然发现连雅思专八对你来说都是小case了,这连监考老师听了都想打人。
或者说,有一天你闭上眼睛,靠意念进入了编程的世界,一觉醒来就无师自通学会了python、C艹、Java,我只能说但凡有粒花生米,你也不会喝成这样。
问题所描述的「为什么学习东西学不会,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呢?」,没体验过的人可能感觉很玄学很魔幻,而真正体验过的人则会感觉像是——茅塞顿开的畅爽感。
我可以用俄罗斯方块大致向你描述一下这种感觉,普通人一般玩的都是这样的——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