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记笔记方法( 三 )


3)适当使用便利贴
做笔记时,便利贴是我常使用的一个工具,也很喜欢。
遇到自己不是太懂的新知识,主题思想,有启发联想的内容,没看过的书,影,没听过的人,我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作者推荐书籍,我都会用便利贴在旁边记下来。
下次翻看的时候,直接去看便利贴就可以,能迅速抓到自己的要点。



用好便利贴,记录下一步行动4)善作思维导图
我平时读小说,就特别喜欢画一个人物关系图,事后翻看这个图,当时的故事情节就都在脑海了,记得特别清楚。用手帐就可以直接做出来。



做好人物关系图
4、使用印象笔记的读书笔记模版
印象笔记是我构建知识框架最重要的一款工具,我一直都特别喜欢使用,包括之前大家看到的梦想清单和灵感记录站,都是用印象笔记做出来的。
因为印象笔记的更新,这个工具里会自带读书笔记模版,后来我做笔记很多时候就直接使用印象笔记模版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编辑表格,添加或者删减都是可以的,方便快捷。



写的时候主要包括这么几个部分书籍基本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阅读日期,推荐指数,阅读时长,豆瓣评分,来源),书籍背景,作者简介,阅读目的,书摘笔记以及我自己的批注,阅读后的总结与收获,现实生活中与这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可能会用这个知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的行动,还有他山之石这几部分,以上部分组成了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我印象读书模版使用例子三、读书笔记写什么?借助读书笔记可以更好地将书上的知识转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那笔记到底应该记什么呢?一本书,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要点,我就说说我自己平时写什么,给大家一些参考。
1、摘录金句
读一本书,记住一句话,就是了不起,证明你读书的时间没有白花。不论是好书还是烂书,都可以将其中一些特别好的话摘抄下来。
笔记本在身旁,可随时记录,不在也没有关系,阅读时标记好,晚上回去摘抄下来。
如果你还能背诵它并烂熟于心,争取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关键时刻能讲出来,在实践中用起来,还可以根据金句仿写属于自己的金句,一旦这个标准达到的话,你就成长了,至少这本书你的投资就收回来了。
2、兴趣知识点
阅读中,把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概念,自己不知道的案例,故事典故,平时要注意搜集,好的故事素材,稍微改造,就可以为我们的文章服务。
我们在看别人的文章时,经常会发现他们的开头或者中间引用书里、电影里的故事,或是电视上面的桥段。
其实这些材料都可以整理,在遇到合适的话题时,便可以稍微加工,然后拿来用。既可以让文章内容显得生动有趣,也可以丰富内容,不至于通篇都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样写不了几次就没得写了。
知识点的补充也是在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缺啥补啥。
3、读书感想,自我反思
读书不能没有反思,每一本书读完后,都要问一下自己,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全书的干货知识做一个分类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有人想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你就可以分享给他。
一本书可能帮你认识了一个新领域,打开了心结,解决了困惑,也许对你没什么帮助,但也为你下次选书有了标准。一本书,无论好坏,你读过就有帮助。
你都要有思考,把这些想法都记下来,已经懂的的观点,可减少记录,新知识点,一定要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总结为自己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内容,活学活用,揉碎放到自己的体内。
具体怎么做呢?建议大家勤写书评和读后感。
4、写下一步行动清单
大岩俊之说:“读书,特别是阅读商务类书籍,只有在读完后有所行动才能发挥阅读效果。”
每次读完书,书中肯定有很多值得实践的点,此时就要学会设立“行动目标”,请试着把行动目标写下来,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示出来。
比如我之前读《人生效率手册》的时候,读后就给自己定的行动目标是:在2019年二月末养成早上6:30起床,晚上10:30睡觉的好习惯,制作成表格,贴在床头,每天打卡执行。
当你写下行动目标的那一刻,其实就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目标,他的面前就会有路。心有多远,路有多长。”
四、如何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长河实业董事长高鸿鹏老师说:“很多人看书都是看一本丢一本,你问他这本书的思路是什么,他说不知道;你问他这本书有哪些章节,他说记不得;甚至你问他有没有记住哪一句话,他都说不上来。
这样的读书就是白读,不论一年读1本还是365本都没有区别,因为他没有将任何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把信息内化成知识,读书笔记就是帮助你快速消化吸收书籍知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要经常重读自己的笔记。
选择一个固定时间,每月或每周巩固做过的笔记,有新的感悟和灵感,就用便利贴记下,如果看笔记感觉还没有回忆起来,可以重读原书,总之要让笔记流动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改变思维方式,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真正化为己用。
就像我之前度读过《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当我去再次对着笔记去重读的时候,我发现当时压根没有读懂这本书,重读让我对很多知识点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当你获取到知识增加了,理解也就不同了,所以笔记一定要多去翻阅。
重复性的练习和思考性的实践再加上一个知识的分享与传授。重点还是那句话:让笔记流动起来,而不是放着不动。
流动的环节越多,被你用于行动和重新处理的次数越多,你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会越熟练。
读书是学习体系中输入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不仅让每一本书停留在眼中,更要记录到脑海,成为你自我体系的一部分,那么你一定会因此而飞速成长。
借助读书笔记可以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输出又是最好的内化方式。知识永远不在某处,知识永远是在路上。
读书拼的不是阅读数量,而是你从书中获得了多少价值,提升了多少能力,对你生活有什么改变,行为有什么进步,否则,你只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了一大堆信息,它们不属于知识,更没有对你起到应有的价值。
请你记得:比别人厉害,其实不在于你比别人多看了多少书,而在于你比别人多思考了多少,多行动了多少。
我是一直在行动的@俊英子,专注指数基金定投
毕业2年,攒钱理财给自己买了房
热爱定投和手帐管理。喜欢和同频伙伴一起成长!
PS:各位小哥哥,小姐姐,如果回答对你有启发,希望你能点个赞温暖我!
我的往期回答精华:
长期坚持做的好习惯有哪些?
你是怎么变自律的?你们都是怎么存钱的?
你的每日私人成长暗器是什么?

■听一堂专业课、开一个科普视频、或者听一个TED演讲,不论你仍是学生,还是已经迈入职场,由于好奇心没有填满,水平仍非顶尖,人生尚未停止,这样的经历都不会消失。从本质上来说,这一系列摄入特定知识的行为都可称为听「讲座」(lecture)1,不管进入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有获得知识的需要,都和「讲座」错不开关系。
显然,讲座笔记成为了延续讲座生命效力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做好讲座笔记,就无法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使用讲座内容,那么讲座不过是退化成了过眼云烟的相声表演。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自己目前仍在使用的一些讲座笔记的习惯。在过去一些年,我积攒了一些讲座笔记的经验,有些是在小时候不知其所以然但跟着老师保留下来的习惯,时至今日理解了其中思路和原理;而另一些技巧则是在我的不断思考、摸索、实践中保留下来的。
笔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效果和作用。本文的目标对象,是有机会参与这类讲座——即定义为针对特定主题的口头信息传递——并且希望这些讲座留下的笔记资料能够在日后生活中继续使用的听众们。
为什么要做笔记在我看来,笔记的目的分两种:一种是笔记给自己记、起提示作用的,另一种是写给其他对象、传播知识的,但总而言之都是为了理解和回溯。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分享的是第一种笔记的制作方法。确有实验表明2,在听的过程同时记录,能够提升信息的吸收效率;但是进一步地,我们不希望笔记只在听讲的过程中发挥一次效力。为了实现更有效地记录,对于任何类型的讲座,我们希望通过笔记解决的都是「听完了没听懂,讲过了记不住,抄完了找不到」的问题。
讲座分类的指标在这篇文章中,讲座将被以下三个性质划分,从而不同的讲座会分布在在不同的象限3中。根据一个讲座所处的象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不同性质,从而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之前提到的问题。
时长一般来说,讲座的时长如下:
小型演讲多控制在20分钟内课堂多为45分钟至120分钟:按照小节内容多分为45分钟,按照主题多为90分钟或120分钟专题讲座多为120分钟左右与时长相关联的性质是知识密度,显然,三种类型的知识密度逐渐增加。
重要性本来想写的是专业相关性,但想了想应该改成主题与记录者意向的契合程度,具体地表现为讲座内容对于记录者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我们在参与讲座之前,就应该对讲座的主要内容有把握,从而判断哪些具体细节值得记录。如果大量信息可以被吸收和再利用,它的重要性就相对更高。
两个典型例子是硬核的专业基础第一课和在B站首页上刷新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科普视频。
可重复性这一点主要取决于讲座的形式,也即讲座再现的能力。一般来说,在线或者录制的视频课程都具有可重复性——因为这类讲座都能够完全再现演讲内容,包括演讲者的姿态、语气和讲稿;而客座或邀请报告通常没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不能再现讲座本身了。当然,复杂一点的,我们也可以赋予这些本身不具有可重复性的讲座一些局部的再现——比如讲座内容的语音实录,但没有对应的讲稿或幻灯片。
两个典型的例子是Caltech博后针对其课题的来访汇报和MITOpenCourse的系列课程。
在本文的第四节,我将会针对不同特征的讲座分享一些实际的经验。但在那之前,我们先谈谈那些放之四海的笔记技巧。
通用的笔记技巧按理说,Google一下「笔记技巧」就可以得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结果,没必要产生这篇文章。然而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是瞄准高记录率和高检索率的目标、有针对性地下笔更有效。
实际上,技巧不在多和偏,反而在于加快笔记速度、提高笔记容量和加强笔记组织性等更具体的效果。因此,我自然也不建议大家(除非出于执着的兴趣)花太多精力挖掘复杂的笔记技巧。相比而言,将少数有效的技巧运用熟练以后,能够把理解记录降为条件反射,进而提高记录和检索的效率。
从几个常见的笔记模板中找灵感我们先来简单看看几个常见的笔记模版,然后寻找可内化的通用技巧。如果想详细了解某一种笔记模板,可以进一步参考维基百科的说明。
1.CornellNotes



逻辑:标题-大纲-笔记-总结
康奈尔笔记模版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但逻辑清晰。
康奈尔笔记强调了一条完整的线索:标题是整篇的主题,大纲则是笔记内容的关键词,跟着queue栏(提示栏)的指引可以快速找到目标重点,而总结是回顾、探索和归纳。
另一方面,它的结构几乎是线性的,我们可以从标题一路写到尾,只有在报告人强调时把提示词写在左边,而总结并不是听讲座时需要当场完成的任务。
2.空·雨·伞




逻辑:空——陈列事实(天空很阴沉)??雨——解释补充(因为要下雨了)??伞——解决方案(带伞出门)
这套麦肯锡的笔记模版实际上并不是有效的学习笔记模版,它的专业针对性更强,更适用于会议记录。
观察它的逻辑,解决方案(或总结)作为会议要点被提到标题位置,影响的是回看笔记时检索的效率;事实陈述和解释补充的结构是横向的,影响的是思维作用时的效果。
3.mindmap



逻辑:并列、顺承、分类、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