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西安没有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二 )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很多人不清楚,新中国在解放战争中真正的政治军事根据地是哪里,有的人以为在延安,更有甚者将这个概念和中共的发源地混淆,认为是南方,这就令人无话可说了。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新中国的基本盘都在东北与华北,其中尤以东北为重。20世纪前半期的东北地区经过俄国、日本的苦心经营,至四十年代,其工业门类、工业规模、城市化率、铁路里程都冠绝全国,而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自辛亥革命民国建立以来,东北地区往往是由地方军阀和境外帝国主义势力控制,国民政府基本没有实际掌控过这一地区,譬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张学良在形式上拥护蒋介石,奉系东北、华北地区也并入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地,这看似一改之前北伐战争时期剑拔弩张甚至兵戎相见的紧张态势,实则南京国民政府对东北的管控很弱,而且好景不长,短短几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就让东三省彻底沦陷于日寇之手,下次这一地区在形式上归于国民政府就要等到1945年抗战胜利了,可惜这时的东北大片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是二战后期加入远东战场的苏联红军。综上,南京国民政府在东北几乎没有根基,统治基础很弱,群众基础本来就因为地理距离与文化差异而很不乐观,在蒋公“攘外必先安内”,东北军强行调入关内剿共等等事情后更是烂到了极点。解放军呢?在拥有了东北根据地后,工业化、机械化水平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升级换代,也就拥有了和被美式装备武装的国军决战的底子。
1949年建国时,南方广大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山区的很多地方仍然被蒋公控制,这时候你让中共建都到南京?别说国军,美军舰队都能随时通过长江威胁你。在这种形势下,与历史上所有政治军事根据地在东北地区的政权一样,建都北京就是个最好的选择。




北京的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北端,通过太行山、燕山的山间谷道可以快速通达蒙古高原东部近大兴安岭地区,也可以快速通达辽西并进入辽东乃至东北松嫩平原,从大的形势上看蒙古高原、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构成了一个“Y”字形区域,北京、张家口、承德就是这个区域的三方交接点。历史上发源自蒙古高原东部(大凌河、老哈河、大兴安岭)和东北地区(松嫩平原、长白山区)的部族在崛起以后,都会向关内发展,他们的政治军事根据地起初在自己部族兴起的塞北之地,进入关内的主要通途就是从燕山、太行山谷道进入华北,这时,其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也会偏重于华北平原,那么,连接塞外与华北的北京地区就自然成为了这些部族政权的最佳政治军事中心。燕京背靠塞北宗族发源之地,面对华北密集的归顺人口居住区与物资供应地,即便打下了中原、西北、江南,这里依然是最安全的所在,如果南方乃至关内人心浮动,统治难以为继,统治者也能够迅速的北撤,回到自己的老家,以图东山再起。故而,发祥自东北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发祥自蒙古高原东部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华北北部为政治军事根据地的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明朝、同样来自东北地区的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无一例外选择了北京,北京是他们联络发祥根据地与关内广大地区的枢纽,也是他们赖以统治关内汉地的桥头堡。所以,政治军事根据地偏重在东北地区的新中国,选择北京作为首都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当时一度有人提议建都哈尔滨,因为当时哈尔滨也是远东数得上的大城市,而且背靠苏联老大哥,但终因为相对关内过于偏远而作罢,对于一个和历史上蒙元、满清得天下形势很类似并且在建国初的冷战形势下依赖更西北方的苏联的新中国而言,北京确实是不二之选。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很多答主提到了王稼祥对毛泽东的建言,但是有一点背景不得不说,当时王稼祥正好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建国后又成为驻苏联大使,因此王对于东北、苏联于新中国的政权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是有着深刻认识的,他的分析在建国初期的形势下无疑是正确的,建都北京确实是当时的最优解。
这里多说一点,新中国虽然没有建都西安,但是至少在建国初期,直到改开以前,西安都是有着部分“西京”功能之实的,建国初的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三省,位居内陆第二级阶梯的西安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中央政府进出西南、西北的枢纽所在,控扼西南、经略西北当是西安对于国内统治的战略价值所在,而且在冷战的特殊形势下,西安作为后方,且大体位居中国版图的中心,西北距离苏联老大哥的距离相对也不远,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后方城市,在苏联援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项目中,以西安为最多,五十年代院系调整过程中本在上海的交通大学几乎举校西迁,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军电)等一大批高教资源的堆积,使得西安成为了院系调整中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受益城市,直到今天仍是中国北方除了北京以外第二大高教、科研、文化中心。
———————————————————————————————————————————





分割一下,这个问题下有位用户@神都来客的回答简直是妖言惑众,肆意攻击、抹黑西安,很多观点和本问题基本没有关系,也要当作私货强行塞进自己的答案,关于他答案的内容我就懒得反驳了,这毕竟与原问题无关,不过这位在他答案的评论中要我拿出“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奉命巡视陕西而不是奉命巡视关中、洛阳并回朝献西安地图而不是洛阳地图”的证据,前些时日我过于忙碌,近几日终于闲了下来,当然就该应邀回应。这位的立论基础是明代中后期官员的私人笔记,说实话,在史料学上这些材料的可靠性是远不能和明代同期的官方档案《明实录》与清代官修的“正史”《明史》中的相关记载同日而语的,下面兹引用这两种史料:




据《明太祖实录》,可见朱元璋本身就是命令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根本没有提及“巡视洛阳”,下文还专门解释了这一命令的来由“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秦王朱樉)分封其地已十数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可见,朱元璋命令朱标巡视陕西的动机、目的都很清晰明确,记载中也根本没有提及洛阳,当然,朱标从今天的南京出发去西安,路过洛阳并顺便观光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只是这和本次巡抚、考察的目的貌似没什么关系。




关于朱标巡视过程的记载,《明太祖实录》里也只有这一条,“皇太子至西安……赐秦民白金及钞”,还是没有提及洛阳。



然后就是“皇太子还自陕西”,还是没有提及洛阳,《明实录》中没有关于朱标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建言建都事宜的记载,当然,更没有所谓“献洛阳地图”的记载。
下面看《明史》的记载:




《明史》关于朱标此行的记载要详细一些,交代了前因后果,将此行数年前的御史胡子祺对朱元璋进言建议迁都西安的事情引用作为缘由,最后交代了朱标回到南京后“献陕西地图……上言经略建都事”及薨逝,还是没有提及洛阳。
这两种史料一种是明代同时期官方的档案,一种是清代集举国之力、众多学者考陈史料、呕心沥血修纂的,其权威性和史料学价值远远高于某些人引用的明代中后期官员的私人笔记、著作,我还没有提及清代查继佐的《罪惟录-明书》。要看这种明代私人作品中的支持我观点的材料,也有,这里举一例就够了:




懿文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后献图,还宫一病不起,“关中诸父老,犹幸翠华临”,这又是怎么回事?方希古明初之人,比某些人引用的明代私人作品的作者距离明太祖洪武年间还更近,也是私人记录,估计很多人是要视而不见了。
最后我要说说这个“大神”@神都来客,虽然他在本问题下匿名了,但是我还是要点出他的ID,此人的很多答案都质量堪忧,还喜欢提一些令人无语的问题,譬如前不久电视剧《军师联盟》热播他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被众多历史大V和答主怼后他当然还是一贯的匿名了……












关于这位的所作所为想必不用多说了,我也懒的再理了。最后说一下匿名的事情,在,除了部分因为身份不得不回避的答主外,大部分匿名的人无非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甚至心中有鬼,如果嫌评论区话太难听关评论即可,如果怕私信骚扰正好拉黑一堆,有事没事提个问题或回答问题惯常性匿名是几个意思?你真觉得你的答案很有营养吗?

■关于首都问题在下有些愚见
1中国百年内不会迁都,只会不断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保留其行政、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将非首都职能疏散至雄安、天津、河北。
2西安尚可,但中国不再是封建王朝,不需要靠关中盆地进退可守,渭河平原狭长、面积小、城市群规模小、实力一般,很难为西安形成托举作用。且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环境承载力小,若真成为首都那环境问题可能比今天的北京更加严重。从历史上说自唐朝后西安基本没有再次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社会民众认同感远远不如元、明、清三代古都的北京
3开封、洛阳经济状况不好(尤其是开封),交通不便且属传统的华北平原农工业城市,加之刚建国黄河水患,中原民生凋敝随之不可能。相反,在二者中间的城市:郑州得益于京广线和陇海线两大交通命脉的交汇,使洛阳和开封暴露了交通不便的缺点。(50年代河南的省会定在郑州而不是洛阳、开封足以体现交通对现代城市的重要性。)
4至于南京,中国本就南北发展不平衡,首都定在江南富庶地区不利于平衡南北局面。南京fs不如北京(详见历史短命政权),且作为民国旧都,不利于体现人民政权的新面貌。再者,从国防战略出发,南京没有很好的战略缓冲区,敌对势力若从长江口或沿海登陆,很快顺着平原就能到达南京。这一点北京也是临海,但北京与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向东临渤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有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拱卫。南京向东临东海,东海海域面积大,接连日本琉球、台湾岛北部,这对当时我国的军事环境以及缺乏海军的短板是非常不利的。

仅个人见解,希望大家多交流多指教

■交通运输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没有铁路的时候,运输依赖水,而当时汉文明核心区域集中于黄河流域(可以参照下三国时期城市人口分布)。西安洛阳开封属于一线,属于黄河流域城市,在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前提下,黄河水运是首都运输的唯一依靠。(山南水北曰阳,所以这个时候的城市多带阳,如咸阳,洛阳)等有了大运河,黄河运输被迅速抛弃掉了。因为黄河运输问题太多,黄河的治理,三门峡险滩都是制约西安成为首都的关键。所以,你会看到从唐到宋,其实首都一直在不断东移(黄河淤积)。南京北京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步确定了优势,运河沿岸城市成为新贵。运河应用历史非常长,以至英国使团都是走漕运进北京见慈禧。进入近现代,运输主要形式变为铁路,所以铁路枢纽成为大都市,成为核心,而建国时相关图在高赞答案里有。顺便一提,铁路除了部分平原部分是采用了节省成本的方案,大部分还是利用了已有路网链接原有大城市。当然也有部分平原城市是硬造出来的,比如石家庄(可怜的真定),哈尔滨。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也知道了建都在哪其实是不可逆的,如果建国初不是建都北京,一定是南京,西安其实一票机会也不会有。(所以西安差一票的梗到底是哪个地摊文学吹出来的)(⊙o⊙),那也会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定都上海?大城市,发达,运输核心,甚至可以搞长江水运!因为上海的位置决定它只能是经济中心,它过于前突,无法防御,想想校长的淞沪打的那么壮烈,为什么效果那么差?而近现代我国主要敌人全部来自东南沿海啊。当然,你也可以说,万一毛爷爷就是想任性一把,把国都定在长沙,甚至伊犁(孙大炮的嘴炮)有啥不行?可以啊,所以你看看当初项羽把首都定在了哪里,以及他结局如何,简直就是错误选都的一个完美示范。不要低估运输便利程度对于城市的影响,廉价的运输成本优势带来的人口,物流优势才是大城市的存在之本。如果脱离这个一般规律,那必然会被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