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

什么样的人最喜欢读书,其一,极其注重精神世界之人,其二,感知力非常敏锐之人。我们终其一生接触的圈子是有限的,生性敏感之人往往又不苟同于眼前所出现的一切,也许,某一天,你发现你的思想,你理解的这个世界其实是与身边大部分人有所出入的,寂寥而不自知。
没有共鸣,似乎也无法轻易找到同类,也没有人指引着你该如何去走接下来的路,孤独开始涌现得愈发明显,无处躲藏。
其实读书,并不会把人变得孤独,孤独一直都是存在那里的,不在于你做什么,但书读得越多,会让你清醒,你的视野会比常人看得更加深远和宽阔,不再被肤浅的欲望而轻易牵引。
你无法亲眼见证古今中外王朝的覆灭,却可以借由后人记载的历史而得以窥探,来想象帝王世家的苦与乐。你反复纠结着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哲学可以带你走进更深的虚无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迷茫与自媒体的几碗鸡汤。
你人生的阅历尚且稚嫩,智慧却可以由文字一直传下来丰盈自己的心灵,你可以感受到老朽的活法,感受到中年的姿态,多种情感在你身上演绎,你不能跋山涉水走遍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读书可以代替你的双足,驰骋天地。
现实和责任可以捆绑你的肉身,却无法束缚住你的灵魂,你人就在这里,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心灵却可以骤然间,穿梭千年,与古人神交,你的孤独,你的寂寥,你对这世界的感触,原来早在更久前,就存在了。
很多人觉得锦衣玉食,财源不断,佳人簇拥,权力在握,便是这世间一等一的享受了。但这种“乐”其实是很无常的。可不到一定的境界,谁又晓得世味哪有法味浓?而读书后油然而生的智慧,即使伴随孤独,也是深刻的体验,比盲从会让人更加的坦然与舒服。
多读书,读好书,心间也自会开辟一番新的天地,不仅不惧孤独,反而变得谦逊,乐在其中。
写到这,其实也是我内心的独白。与君共勉。

ps:如果你对情感剖析和命理分析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瓒瓒参考我的其他回答,我也会继续写对大家切实有用的干货,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祝福看到这篇回答的你。
|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指社交障碍,也不是指沟通困难,而是一种心灵状态,是对于群体和主流价值的抗拒。个人固然能在群体中能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但弗氏认为对于敏锐的个体而言,群体会带来「原始恐惧感」。苏格拉底曾言:「但愿大众既能作大恶,也会行大善,这还是有出息的。可是他们两不能,他们既不能使人智,又不能使人愚,他们一切都是出于偶然的冲动。」里尔克曾言:「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著某种古老的敌意。」莫泊桑曾言:「此外,由于另一种理由,我对群体有一种恐惧。我不能进电影院,或者观看公共集会。它们让我有一种奇怪的无法忍受的不安全感、一种可怕的痛苦,似乎我在尽全力搏击一种不可抵挡的神秘力量。其实我是在抵挡群体的灵魂,它正在试图进入我的头脑。我多次注意到,当一个人独处时,智慧就会增长,就会上升。而当一个人于其他人混杂在一起时,智慧就减少并衰落。交往,广为传播的思想,所有说出的话,被迫去听的话,听到并作出反应的话,所有这些都会对一个人的思想产生影响。思想潮起潮落,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思想平面,也就是每一大群个人的平均智慧。每个人都成了由他的伙伴组成的群氓的一部分。而这时,他自身特有的素质——如智力的主动性、自由的意志、聪明的反思,甚至还有洞察力——都随之整个消失了。」可见在群体之中「每个人都设法追随他身边的人。聚合体通过它的力量将他拉向他的方向,就像潮水将鹅卵石一并卷走。卷入其中的人,无论其教育水平或文化程度如何,或者其社会等级如何,结果都一样」,如此便是对群体意志的沉湎,也是个人意志的被吞噬。真正的孤独者便是洞察了这种「不可言喻的狂兴」,这种「神圣灵魂的出卖」,因而抗拒群体,抗拒主流价值。题主的「孤独」大概是一种由「孤独」和「寂寞」混杂而成的副产品。在最初开始感受到孤独的时候,由于舍弃掉处于群体之中的快感和安全感,必定会彷徨;而题主所言的「知己难寻」只是一个寂寞的问题,大概是你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所以最终答案也只有一个——甘于孤独,戒掉寂寞。
■孤独也分情况。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读书多的孤独,其实不是我想与你聊四大名著,你却只知道言情小说;不是我想跟你聊《三体》,你却只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我想与你探讨黑格尔康德亚里士多德,而你只知道今天哪个女明星瘦了。
而读书多带来的孤独,就在于读书之后给个人带来的价值观建立,眼界和格局的扩大。
读一本书,看一个人的故事,了解一个新的世界。你可读过《苏菲的世界》,当看到苏菲不过是《苏菲的世界》里主人公的一本书里的人物,你可曾想过我、你也不过是活在别人的书里?你可曾看过《黑客帝国》,你是否想过我们或许只是一个代码而已?你是否听过《烧火工》的故事,是否想过,或许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是我的那个TA为我升起了每日的太阳?每个故事和每个事件背后都有他的价值和精髓,最重要的是,它能否给你带来思考,思考它的意义,思考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让你质疑,质疑作者,质疑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的生活中,不断在思考,在质疑,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却被嘲笑:整那些没用的干嘛。我驾校科目三考试,拒绝找黄牛给安全员塞钱,却被亲友数落:你为什么不随大流,你就不该学法律,搞得这么矫情。
我如此“格格不入”,谁能懂我的孤独?

—————
更:
哎其实我真没觉得自己有多优越,相反,我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我的导师常常给我说的话就是:你要自信,要更加自信一点。我自己也深刻明白自己读的书远比很多人要少,我的理解也远不如很多人来得深刻。就在大前天我在看了《极限挑战第四季第二期—知识改变命运》且深有感触,与另一位好朋友探讨,高考是否真的公平,每个孩子在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是否真的在人生这条马拉松比赛上是公平的。我朋友说我读博两年了,对于问题还是只会泛泛而谈,理论功底不够等等,我真心难受但也接受自己的不足。
我也十分同意一个观点,即读书多了,会越包容,或者说不是包容,而是理解尊重不同样的生活方式,不同样的价值观。我也从不奢求被所有人理解,也不可能,但我总希望总希望身边最亲近的人能理解那么一点点,或者不说那些伤人的话,因为我自己内心不强大,我也很脆弱,所以我总希望有那么三三两两的人来理解我,即便不支持,但至少尊重。
或许有些知友说的是对的,这不是孤独的问题,只是没有遇到能聊的人。微信里加了很多群,聊的话题各式各样,美妆、八卦、吐槽等等,但往往这样的群我总是讲很少的话,因为真的没兴趣,但如果聊教育、沟通交流或其他方面,我能积极参与,我不知是读书的原因还是其他,我想读书应该也有些许影响吧。
我也是个凡人,我也会聊聊明星八卦,吐槽吐槽身边遇到的不顺心的事,但那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写这个回答,是因为科目三考试前一天被亲友说,心里真心觉得难过和孤单。很幸运,我通过了,没找黄牛,虽中间过程各种心酸,但我没妥协。在这个社会,走一条正直的路真心不容易,但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不向社会妥协,且一定相信你的每一个看似渺小的努力都会有巨大无穷的意义。
祝各位安好。谢谢你们的尊重、理解和点赞!

——再更:
有必要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一下了。是我语言表达的问题,可能引起了一些误会吧,很抱歉。第一段列举四大名著、言情小说、三体、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并没有要提高一方,贬低另一方。换一种方式表达:孤独不是我知道言情小说,你知道四大名著;不是我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知道三体。我想说明的是,这种孤独不是根据你读了什么我读了什么而决定的,是背后的自己的思考。我可以读完世界上所有的经典名著却不深刻,也可以只读安徒生童话,却深刻而有意义。言情小说也有特别经典很美的故事,明星八卦背后也能反应很多社会问题。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思考与质疑,没有这二者,三体也可以读的很无趣,四大名著也照样普通。希望这次能解释清楚。
其次,还有评论里提到的所谓的情商和不懂交际。读的书多了,确实是什么都能聊一聊,无论什么话题,但会有选择和偏爱,你总会选择你喜欢的话题。聊明星八卦,从明星出轨这一事件出发,思考出轨这一社会现象,思考到底是现在的人增多了还是因为科技发展媒体曝光了更多,到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和挑战,到婚姻制度产生的原因等。我会想聊这些深入一点的,而不只是一句“xxx出轨了”“xxx也出轨了”,“他们太坏了”。都是个人的选择。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高级不高级的,也没有什么境界高低之分。每个人标准不同,标准本身就带“主观性”还会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改变。没有必要去一争高低,这是我的看法;当然若谁一定要争,也理解与尊重。

■我想不是读书越多越孤独,而是书让我们清楚认识了人的处境: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
■不光是读书人,人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爱读书的人,尤其是爱读文学的人,由于自身被文学熏陶得更为敏感,因此比常人要更容易体会到孤独。
孤独与死亡一样,无法被改变,它也和死亡一样是人类的必需品。虽然我很怕死,但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我才能更清醒地意识到活着的意义。虽然人们常常想摆脱孤独,但正是由于孤独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我特别不能理解有些人读了些书就目空一切,因为读书这件事在我看来,是越读越了解自己,越读越了解他人,越读越了解世界。
读书令人超越时空,而孤独令人直抵内心,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此:我们身处宇宙之中,而我们本身也是宇宙。

■会,但这种孤独是饱满的。
它不是人声喧哗时,推杯换盏间尽力伪装的那种孤独。它不需要表演。
也不是感情失败后,倾诉的电话挂断时,茫然坐等夜深的那种孤独。它不需要倾诉。
也不是种种算计之间,昔日的交情全部缄默,一个人无可申辩的那种孤独。它甚至不需要怨憎。
读书所成就的孤独是平和的,也是生命的一种至高境界。

只要不去读《小时代》《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嚼蜡书本,多读古今的传世经典与名著。
读书所增进的孤独,会让一个人变得平和且踏实。
在这种踏实与平和中,一个人对话的是山川日月、江河湖海,倾听的是古今哲理、圣贤文章。
和天地间最智慧的人物、最美好的风景对话。读书越多,也就越喜欢这种从容的孤独。
生活也会从“看山不是山”的沉默,走向“看山是山”的淡然。
酒宴歌席不辞,苦情无依不悲,斗角勾心不惧。

读的书多了,一个人很容易将视野从自己身上移开,以一种更宏阔的境界处置生活的种种苟且。

举个例子吧,以前我读书不多时,常因被女生拒绝而自我感动地喝得烂醉。
现在已经能做到不声不响地离开,被蔑视后平静地删掉所有联系方式。
【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每晚打开台灯,坐在桌前,那种孤独真的很平静、很美好。

■谢邀。先举个反例破题,多读成功学的书,很快就会收获一批做安利的朋友…当然我并不是贬低安利,一定程度上我会觉得安利的系统还是蛮不错的,之所以这样举例,是想说读什么样的书,就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读教科书,可以碰到学习好的朋友,读经营方面的书,可以碰到喜欢商业的朋友,读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书,可以碰到喜欢文学的朋友,如果一个人读受众还算广泛的书,但却没办法碰到自己的朋友,而是感到曲高和寡,那多半不是读书的问题。要么是圈子不对,要么是本身交际能力过差,但归根到底,还是读书的人有问题。我很喜欢负二老师的一个观点(越来越没有耐心读书和看长段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克服?),说他的朋友原本下班喜欢打游戏,玩,结果看了以后开始读书,发现不适应,结论是本身就不适合读书,只是能不能接受自己。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的,我认为上很多推崇读书到某个高度的那些人,其实只是强加自己的读书欲望到别人的头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读书都是最好的提升方法,也不是说读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相信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最很多人来说,也非常有意义,但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说到底还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对我自己来说,我也有过一段相当长的读书经历,但坦白说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纯粹只是为了慰藉一些创伤,我本身性格就很孤僻,因此也没必要把责任推到书上。而我当年读的那些书,有些偶尔还可以跟朋友聊一聊,而大部分,什么经济、文化、金融、艺术,老实说忘干净了,就算没忘干净,举例的时候也完全想不起来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观点。而对我自己来说,朋友或者亲人提到政治、娱乐、美女、电影,这些有时候反而更吸引我,也更有讨论的必要,所以我渐渐很容易融入周围的圈子,如果我不懂他们的知识,我就会认真去听,有疑问的地方,我就吐槽,我也学会了自己看电影,自己去人多的地方,自己去旅游去爬山,有时候一个人就算孤独,也可以做好需要朋友才能做的事情,区别只是,你有没有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框框里,而不敢往外走一步。关键是你有没有喜欢的东西,你是真的很喜欢心理学吗?有多喜欢?又有多少喜欢已经转化成必要的功能?你又愿意为了喜欢付出多少?你是真的喜欢心理学,还是仅仅喜欢学会心理学?这两个选择其实是不一样的,前者代表愿意为自己的喜欢付出代价,后者却仅仅是空手套白狼的一个策略,说白了,如果你仅仅是喜欢学,而不是愿意付出代价,那么心理学对你而言,其实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你在一定天赋下映照的功能,得之,你会淡然,失去,你也未必会伤心。如果真是这样,你当然也不会有强烈的欲望,去发现和挖掘你身边,具有强大心理甄别能力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与你同样孤独,当他们置身于一条崎岖或者看不到终点的路上时,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将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割裂。通往自由和通往安全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付出巨大的代价,获得自我的成长,一个是付出巨大的精力,获得富足的资源。若你选择成长,那么从一开始,你就会远离其他人群,但是在这条看不到终点的路上,在你真正离开了人群之后,会开始发现新的同伴,他们和你一样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同样对前方充满信心,成功率这种东西,说到底就是庸人概括出来自我安慰的工具,他们把慵懒者,不坚定者,自私者,半途而废者积累到一起,构成比值,将那些执着而坚决地人划为异类,而如果你是那个坚定的人,何必要管这些庸人的想法,去前往你自己心甘情愿走往的方向,新的朋友只会在前方而不是在后方等你。至于那些堕落在安逸中的人,总有一天会带着谄媚的笑容,发出类似于讨好的哀号,来慰藉你当初孤独不羁,却又坚定不移的心灵。零碎观点,不切题请果断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