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早晚会忘,为啥还要读书( 三 )
原因就是,我绝对不会看那些数学公式和数字。我在阅读的时候,不停地再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介绍这个概念?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和前一段和后一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考过LSAT的同学应该会很熟悉我这种思维模式,这时候,当我在阅读时,我所专注的就不在是细节,而是逻辑结构,通过逻辑结构,我们就能快速地学习到作者的思维方式。一旦碰上对你有用的细节,有挑选地精读便是。
大量阅读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即使在主流声音中,你依然可以保持自己清醒的认知。这个时代,需要的是逆流的锋芒和敏锐。意思就是,你可以从主流意识里挖掘其中的漏洞和疏忽,你也可以从传统中发现创新和改革。
现在的社交媒体,尤其是朋友圈的中老年文章,极其懂得利用群众的无知和激情,配上一个醒目的标题便能引来百万级别的中老年流量实现疯狂变现。如果你缺乏自己的思考,你很有可能就被亲戚或者公司竞相转发的文章给洗脑了。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前段时间某女星ZW被爆操纵政治,关于这件事我就不做评论了,但是说她操纵中国政治也就算了吧,我的家庭群里的中老年群体在美国大选当天发了一条ZW卖国斥巨资捐助希拉里,不转不是中国人的大字报,一时间,群情奋起,奔走相告,键盘与唾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只想说,我不要求你懂美国宪法,但是看到这种消息,能不能麻烦喷子们去百度下美国的选举法案再来喷?……
自我方法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有可能会渐渐培养出自己的洞见。我最开始接触到洞见这个词是在《即将奔溃的文明》这本书里面,书里提到,洞见是一种非常灵性的心灵体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先天性地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们有可能靠后天培养出来。洞见的意思就是你往往可以从一件平常的事情中挖掘出全新的东西。有些人的家非常大,子女在外面上学工作常年不回家,不如拿来当酒店,这种洞见就催生出了Airbnb;一次性的航班越来越不值钱,还不如把航班包月付费来得实在,这种洞见催生出了新的航班付费模式monthlysubscription;一个暖心的评论可以激起万人共鸣,更能刺激他们通过朋友圈转发给千万人去看,这就是网易云音乐杭州地铁campaign的洞见……洞见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大量吸收,你只有涉猎的领域足够宽广,你才有可能从知识交叉地带发现创新的可能,看看现在的组合词:fintech、lawtech,你就明白。
个人气质
最后说说个人气质吧,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在阅读诸如文学、艺术等感官体验较强的书籍的同时,我们往往会把自己带入到当下的环境。举个例子,你读简爱时你会设身处地地去把自己防在罗切斯特这个角色上并通过感受他的行为谈吐去感受他的感情,你欣赏岩间圣母的时候你会潜意识地在脑海里构思出这三人各自的神态和动作……这一切想象都是自发的、有目的地,但是却能在我们身上起到积少成多的作用。这类书籍往往会让你的心变得更柔软,更感性。
还有另一类书籍就更一针见血了,直接叫你社交礼仪和商务礼仪,这种知识其实靠几场live就能快速获得,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多交朋友,多观察和学习自己的boss的行为。
大量阅读确实没办法让我们通晓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要知道,阅读本身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它不像金融产品一样明码标价,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可能都没办法在短期内出现什么既得利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逐渐地都会融入我们的思维,融入我们的行为,形成我们的血与肉,成为我们与他人不同的特质。
以上。
■现在你还记得自己的小学数学书吗?那如果你要买鸡蛋,10块钱9个,你要买18个,得掏多少钱?你是掰手指头呢,还是弄根小棍在地上画道道,一个鸡蛋你画一道?还是掏个手机出来,从数十个app中找到计算器,然后输入18/9×10,然后按等号?都不是?居然是……高大上的心算?记不住,是因为没有把思维方式学到手;学到手,就会像小学学的心算一样,至今难忘。至于小学数学书的具体内容……记住?记住你就是傻子。忘了那些垃圾吧。你已经得到精华了。不要做买椟还珠这样的蠢事。————————————————————其实,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上面的推理、黑体字,都是糟粕。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它们教给你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换句话说,真正把书读透了,你会在脑子里建立起一个“认知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对某个领域的认识。——书的确是忘了;但模型却在读书的过程中得以建立、更新、完善。——模型就是珠子,就是精华;至于书上的具体措辞,那只是用来载送精华的传输介质而已。——好的作者/作品,或者能给你输送更多、更好的精华,或者是输送精华的方式(说话技巧)更加高效,或者兼而有之。——你可以吸收作者输送的精华,也可以学习作者输送精华的手法;甚至,还有的作者会用非常精妙的手法给你灌输垃圾。——具体吸收什么,你必须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取舍原则:若没有,自然只能怎么读了,就怎么忘了;甚至被人用些精妙的手法,往大脑中灌满垃圾(也就是所谓“拿自己的大脑当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如果你真的把中小学课本读透了,那么就应该熟练掌握了正确建立、维护、更新自己思维空间内的“认知模型”的基本技巧(对现代科学来说,就是”实证“二字,以及基本的数理逻辑)。但如果没有……幸好,遗忘是一种非常好的解毒剂。你应该感谢你的脑子居然会自作主张的帮你忘掉那些垃圾——没有理解的错误的垃圾,和没有理解的正确的垃圾:不管结论错误还是正确,它们都不是你的,你也不可能把它们用到正确的地方,所以,它们都是垃圾(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民科”:他们可能死记硬背了关于牛顿力学、相对论的某个正确结论,但却把这个结论用错了地方;然后,他们就拿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谬误,却坚信自己应该得到爱因斯坦的地位)。如果你把数理逻辑掌握的比较实在、同时又通过读书建立了较为准确、完善的认知模型,你甚至可能得到人群中极为稀少的“判决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能力。这种能力能让你通过读书来正确更新、升级认知模型的效率倍增;剔除那些滥竽充数甚至误导性信息的效率也倍增。而更好的认知模型又反过来增强了你的判决性思维能力……一个人,认知模型的精确、完善、自洽程度,代表了他现在所达到的高度;而维护、更新认知模型的效率,则决定了他的潜力。——————————————————————有没有一个完善、自洽、准确的认知模型,就是区分”领域专家“和外行的根本所在;这个模型的正确程度、达到的高度、覆盖面,则对应了领域专家的水平、能力、特长。——领域专家不是”字典“(参考文献、专业经典、词汇表、公式等等),也不背“字典”;工作中,他们甚至离不开“字典”:换句话说,他们读书,一样是读一本忘一本。但,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普通人看专业文献,看一行是一行,看一句是一句——或者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到一块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彻底的外行);或者一句一句知道什么意思,但连到一起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能这样做、为什么别人就能想到这样连起来用,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有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但没能建立成体系的认知模型)。而领域专家呢,对他来说:——专业文献的每一行,都可以用来印证、更新他头脑中的认知模型(可能有时会无法取舍,需要另外建立个等待考察的临时模型,有确切证据时再合并);——需要做什么时,他也可以推动模型,再借助”字典“,迅速创造出解决方案;——甚至,如爱因斯坦一样,仅凭着基本的数理逻辑、经典物理知识和一支笔,反复推动自己脑中的模型,寻找并审视各个角度的不同推论的反常/矛盾之处,思考什么是真实:最终,竟活生生的把相对论给凭空“抓”了出来。——————————————————————所以,担心记不住,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所以只能被动的背书、做题——拼命的啃装知识的盒子,却对知识视而不见——然后再全部忘掉。至于模型……哪有什么模型?从没见过什么模型。
■很多同学经常向我抱怨「老师,我读书老记不住,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
其实为什么要记住呢?是为了写文章,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呢?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为什么要读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因为读书能够获得知识。那人又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我想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几点: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知识可以让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知识能够让你摆脱愚昧等。
宋朝皇帝真宗赵恒说得比大家更为直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你看,读书的好处真不少:车子、票子、房子、妻子都有了。
我并不否认读书会带来这些功利性价值,但如果只是定睛于读书的功利性价值,那我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在大学学的很多东西将来可能都没有用处。
做律师,能赚大钱,那我为什么要学高数,难道要用高数数钱吗?做大官,「祖坟能冒烟」,那我为什么要学法律,学学关系学、领导学就行了。
功利性读书必然让你接受成功主义的价值观,我们身处的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哲学———你要成功,你要出名,你要成为人上人,这几乎主宰了我们一切的价值观。
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尺度,为了成功,你可以不择手段,你可以牺牲一切利益。
大家看过《魔鬼代言人》吧,年轻有为的律师凯文(基努·里维斯扮演)经不住高薪豪宅的诱惑,带着妻子从家乡来到纽约发展,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他放弃了律师操守;为了追逐胜诉,不惜隐瞒证据;他为了事业也牺牲了家庭,甚至放弃了家庭,导致妻子自杀。
最后他才发现,他其实是魔鬼的私生子,成功全都来源于魔鬼的操控。魔鬼正是试图通过成功让我们放弃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在影片的结尾,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而是在挫折中,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
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在大量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中,主人公的失败、困苦、绝望比比皆是。那么多伟大的灵魂,他们也曾有跌倒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读书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孔门七十二贤,不乏博学多能,高官厚禄者,但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却是单纯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说颜回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说颜回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善于改过自新,注重德行。这种内心的丰富在功利性阅读中不可能习得。
功利性读书会让人自高自大,孤标傲世。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让你瞧不起人,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所以很多知识分子不懂得如何去合作,只擅于单打独斗。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没有出现世界性的大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过于骄傲。在座的同学们中会出现大师吗?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话,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必须与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在我看来,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从表面上来看,读书是一个悖论: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鼓励人多读书,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庄子想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所以,读书首先可以培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才能知道知识的大海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为啥要感谢老师老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么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