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 四 )


这个时候孙策在干什么?他正在拼命打庐江,为了袁术那不值几毛钱的许诺。
但这事在刘繇看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吴景、孙贲本来就是袁术的人,与我不是一条心;他们又都是孙策的亲戚,等孙策攻下庐江来打我的时候,这两人必然会跟他里应外合谋害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可设想的事毕竟还没有发生,你总不能用这个理由把人杀了吧?再说,他也不敢杀,吴景、孙贲的老大是袁术啊。
既不能杀,又不能留,那只好驱逐了。于是,吴景、孙贲被驱逐出了曲阿城,率领本部兵马退守历阳(安徽省和县)。
撵走了两人之后,刘繇还是不放心。看这架势,袁术早晚是要来打自己的,还是先做好战斗准备吧。于是刘繇派遣部将樊能、于糜驻守横江,张英驻守当利口,布防以抵御袁术。
五、袁术的烦恼袁术很生气,自己安插在丹阳郡的人被赶出来了,势力受损不说,面子上也过不去。既然刘繇已经表明了态度,那我也就用不着客气了。
他一方面表奏举荐自己的亲信惠衢为新的扬州刺史,一方面派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起率军攻打樊能、张英。
让袁术没想到的是,樊能和张英着实是个硬骨头,吴景、孙贲打了一年多也没打下来。袁术很恼火,可手下又没有强将可用,真是憋了一肚子鸟气。
同样憋了一肚子鸟气的还有一个人,他空有一身好武艺可就是没有用武之地,胸怀大志想建功立业却屡遭失败,一心要为父报仇可到现在还没有一点资本。不错,这个人就是在幕后憋坏了的伯符兄。
这时候的孙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要兵没兵,要地没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父亲的旧部就那么点兵马,自己好不容易招了点兵还没出道就被祖郎给灭了,屈居袁术手下还不受信任、不受重用,并且还屡次被他忽悠。
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受重用倒也不能全怪袁术,因为孙策实在是一员猛将,太能打仗,智商情商也挺高,人格魅力也挺足——这是袁术及其手下诸人公认的。让这么个人受重用,任其磨砺发展,那不是养虎为患吗?所以,袁术的态度是:既不重用也不放弃,时不时忽悠一把给自己出出力。
六、猛虎出笼就在孙策苦恼的时候,曾在孙坚手下担任校尉的一个老部下来求见他。这个人叫朱治,他觉得袁术此人不论为政还是德操都不行,就劝孙策早点脱离袁术去收取江东。
先来说下江东的地理概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芜湖(安徽省芜湖市)和南京段长江为界,南岸的地区被称为江东。在当时,江东包括六个郡: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
收取江东是个好主意。因为当时天下比较乱,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都比较强,相比而言,江东地区比较弱;另外,孙坚生前在江东素有威名,广播恩惠。
朱治也没有白献此计,之后他跟随孙策征战江东,立有战功,不光为自己挣得了前途,也为自己的儿子赚了一个老婆——孙策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朱治的次子。
主意拿定了,就先收取江东作为根据地吧。但这时候,孙策还有一个难题尚未解决——怎么让袁术放自己走?
在袁术等人的眼里,孙策是一头猛虎,拴住了还可以用来吓唬吓唬人,但要放了他,那就要吃人吃自己了。所以,正常情况下,袁术是不会放孙策走的。
但随着与刘繇战事的发展,情况变得有些不正常。屡攻不下让袁术很无奈:「总不能就这样一直耗下去吧。收兵?我可咽不下这口气!」
好了,机会来了。孙策直接来见袁术,对他说:「我愿去助我舅攻打横江,攻克横江之后,顺势在江东征兵。因为我家对江东百姓有旧恩,所以能征募三万左右的士兵,用来辅佐您匡济汉室。」
话虽说得挺漂亮,但袁术知道孙策的心思:不就是急着想报父仇吗?不就是想找个地盘吗?不就是想征召一支兵马吗?
但现在这战况也没别的人能用了,再说刘繇占据曲阿,会稽郡有王朗占着,这两个人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连我都不一定能打下来,何况这个没兵没粮的穷小子?他这次出去,最多也就帮我攻克横江和当利口,我就不信还能有啥更大的作为。
那就让他去吧!
虽然袁术这一生判断失误过很多次,但这一次无疑是最严重的一次。正是他的「大慈大悲」,使得孙策有了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机会。
等等,好像忘了点啥。对了,还没给我官职呢。这可不行,遇敌叫阵的时候,你总不能说:嗨,对面的你们给我听好了,我是孙策。
孙策?何许人也?咱中国人向来讲究名分头衔,没有这个上战场都不好意思开口喊。
袁术说,有!表奏孙策为折冲校尉——是个校尉,还不是将军。
有了官职,可还没有兵马粮草,总不能让我一个人举着旗子去打仗吧?
袁术说,也有!给了孙策士兵一千多人、战马几十匹。
孙策:这有点少吧。
袁术:要不要?不要我拿走。
带着这些兵马,孙策上路了,真正踏上了通往成功之路。此时,孙策正好二十岁。
在去往前线的路上,孙策也没闲着,连拉带拽,又招募了一些士兵,等到了历阳,队伍已经有五六千人了。
兵多了,粮草怎么办?总不能去抢老百姓吧?这时候,一个老朋友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了。
孙策见到他之后,大喜,说:「我得到你,万事不愁,大事可定了。」
此人正是孙策的拜把子兄弟——周瑜,他不光带来了一些兵马,还带来了很多粮草。要问为什么周瑜有这本事,因为他伯父是丹阳太守。
兵马齐备,粮草充足,准备好了就动手吧。孙策先进攻横江,攻克,守将樊能败逃;又进攻当利口,攻克,守将张英败逃。
在此期间,孙策把助他成功的三股力量——父亲旧部、亲族、朋友——拧成了一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整合人脉资源。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如果是小说,肯定关羽。中国古典小说里,都有书胆角色的设定,比如隋唐里的秦琼,三国里的关羽,书胆人物死要是读者不心碎,那这小说可以去厕所当卫生纸用了
如果是央视版三国,肯定关羽和诸葛亮。关羽不用多解释了,文字版的小说都能让读者心碎,如果加了视觉,听觉效果的电视剧做不到,那这电视剧也就可以扑街了,就像新三国。诸葛亮死这段是央三的一大创新,加了很多呕心沥血的情节渲染和梦到后主登基一段,有水平!
如果是东映版三国,肯定是关羽,刘备和诸葛。关羽和诸葛前面说了,东映版对刘备是下了狠功夫的,专门为他创作了专属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当然这个曲子后来被香港人玩坏了)他死的时候还加了两段戏,一段刘关张重聚的戏,其实就是刘备出现了幻觉,看到二弟三弟来接他。另一段是把老百姓托付給诸葛亮照顾,这也是东映版的一个创新,加入了老人,小孩,女人组合来象征老百姓。刘关张从曹操等军阀的屠刀下救下老百姓,老百姓从此誓死追随刘备。基本就是这样一个设定
以上,上海美术出过一版小人书三国,没看过,不多说,其他版本知名度或水平低,不说了

最后,欢迎喜欢三国的朋友关注拙作《三国演义修正版》,带你体验更真实的三国: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https://zhuanlan.zhihu.com/p/151023835
■高顺。
滴酒不沾,沉默寡言,身先士卒。
被俘之后,不像陈宫那样破口大骂,不像吕布那样祈求苟活,也不像张辽那样甘做俘虏。
只是沉默而已。然后慷慨赴死,从容就义。
沉默的高顺是我认为过早退出三国舞台的英杰里最令人惋惜痛心的一个。他完全具备一代千古名将的各种素质:克己、忠勇、得人心、擅统兵、有谋略、有自己的亲兵。
高顺的悲哀在于太纯粹。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不懂政治,不懂曲线救国。
连关羽都知道被俘后先活下来再徐图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高顺就不懂。
就那么耿直地赴死了。耿直地让人心疼。
三国里总有那么几个异类让我心疼。他们仿佛不属于那个人人心思诡谲的时代。他们单纯得让人不忍去通过史书上惜墨如金的片言只语去了解他们短暂却纯洁的一生。
因为越了解越心痛。
高顺死了。死的无声无息,死的苍白无力。
但却让我看到,哪怕是在最混乱最动荡最尔虞我诈的时代,也总有纯洁和纯粹的人在。
他们本可以改变历史。
或者说,他们已经改变了历史。

■读三国,最怕三个地方。
一是走麦城。
就在刚刚,刘备大破曹操于汉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东西两线都是捷报连连,高歌猛进。小说的主角们处在了开卷以来最高光的时刻,在这一刻,距离桃园中那“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是如此之近,仿佛触手可及,就在目前。
然而,就在这繁华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刻,却突然就是失荆州,走麦城。关羽之死,使得那个近在眼前的希望,就如同镜花一般片片碎裂。
不是有个著名的帖子说外国人读到这一段的感受吗?我很理解。这种将希望明明白白摆在你面前,又亲手将它摔碎的冲击,足以震动人的心神。
二是白帝托孤。
关羽死后,我们都知道桃园集团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但我们还在寄情于他们的兄弟情义。所以就有了大报仇,70万大军,水陆俱下,势如破竹,无人可当。我们看着东吴的各种惊慌失措,心中的畅意真是难以言说的。眼看着大仇就要得报,突然之间,却是火烧连营七百里,桃园兄弟的理想、奋斗、情义,连同他们的生命,尽成飞灰。
白帝托孤,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知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刘备,就是桃园兄弟,但现在,主角死了。在此前八十三回里读者所倾注的一切感情,至此也化作了飞灰,怎么不叫人痛彻心扉。
三是五丈原。
桃园兄弟死了,但诸葛亮还活着。诸葛亮是桃园兄弟的精神继承人,他有着桃园兄弟一般的仁慈、忠义,以及百折不挠的坚毅,他还有着桃园兄弟所远不及的智慧。
主角死了,但主角的灵魂还活着。
然而,我们却看到诸葛亮一出祁山、二出祁山,直至六出祁山,以他绝世的智慧,却终不能逆天分毫,上方谷的大雨,中军帐里的明灯,最终尽数化作了五丈原上的秋风。曾经风神俊逸的神仙中人,如今却成了皓发苍髯的苦情老人,连同那颗坠落的明星一起,消亡在天际。
诸葛亮死了,主角的灵魂也死了。此后的三国,已经索然无味,不堪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