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年轻人需要看的优秀书籍( 四 )


学界曾经如此评价吴飞的这本书:“这本书将这个领域中所有有价值的工作基本都做完了”。的确,这本书中对中国农村自杀现象的剖析已经到达了极致,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仅从写作与调查方法上而言,也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
幸运的是,自作者成书至今,中国的自杀率已经大大下降了,甚至能够跻身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行列之中。除了这些年突飞猛进的城市化步伐之外,我想这本书也是功不可没的吧。

孤独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豆瓣上有个小组(抱歉组名我就不透露了),里面挤满了在大城市中孤独无依的人们。他们之间互相约定,定期通打电了解近况,如果有人不幸离世,由小组成员协助收尸,火化遗体,打理后事。
现代科技的发达让我们有机会摆脱过去繁琐的人际交往圈子,然而同时孤独也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这本无缘社会中所反应的现象在中国依然存在,我们正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分割,成为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

衰老她们是世上最无助的一群人,八十岁以上、身体极度衰老,许多人脑萎缩老年痴呆,甚至没有记忆和理性,最重要的是,她们没有未来,她们似乎就是等待死亡的人。但她们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一个人,在生命的尽头还能表现出一些东西,就是精华。这些精华,她们自己无法留下,就替她们留下吧。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书中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令我动容,谨摘录文中一段文字如下:“面对他们时,同情的情绪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但这一点真的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这些方式被他们虚弱的外表以及智力退化的大脑所遮蔽。他们给人可怜巴巴的感觉,但他们并不可怜巴巴,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地生活,认真地烦恼,认真地高兴以及恐惧,他们的眼睛告诉你,他们的内心在正常地活动,他们是一群在心灵意义上最正常的人,你可以淡视他们的身体以及脑力,但不能淡视他们的心。”
灾难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在全书的开篇和末尾,分别是两名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罹难的消防员和清理人的遗孀的讲述。她们回忆起他们相爱的往事,回忆起他们离别时的那个难以忘却的场景。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陪伴她们的心爱之人慢慢走向死亡的痛苦过程。她们目睹了她们的丈夫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放射性的危险物体。每一次拥抱都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无数的皮肤碎片,病床上的任何一个线头都能在她们丈夫的身体上留下触目惊心的伤口。每一次咳嗽,都会从嘴里吐出细小的肺组织。鲜血从他们脸上的每一个部位里淌了出来,流到了枕头上,最后滴落进了枕头旁的脸盆里。甚至在他们死后,他们的骨灰都成了令旁人避之不及的噩梦。对她们来说,切尔诺贝利与核灾难没太大关系,它仅仅意味着爱与死亡——起初,爱超越了死亡;最终,又和死亡融为了一体。”——豆瓣网友
在下书房一角个人拥有上千本藏书是什么体验?-
以上。

■先来选定一个年轻人的范围:三十以下。
处在这个范围的年轻人,尚未“三十而立”,工作、学习、自我成长,是这个阶段的主题,所以,我推荐的15本书,集中在这三个主题。
1.《这辈子,我最想做的事》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思:ALifeAtWork(TheJoyofDiscoveringWhatYouWereBorntoDo)。我觉着翻译成“这辈子,我最想做的事”丢失了原文的一部分韵味。
美国摇滚巨星斯汀(Sting)说:如果我早些看到这本书,我可能提前三至五年取得现在的成就。
纽约时报评论说: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让人认清工作真正的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摩尔(ThomasMoore),他曾经是修道士、音乐家、大学教授与心理治疗师。他是多中心生活的倡导者,他经历了各种身份,最终认为通过写作、演讲、心理咨询等活动引导别人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活出自己是他的终身工作。他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如何感应来自心灵的召唤,如何找出隐藏在平凡中的神圣,如何找寻我们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
托马斯·摩尔(ThomasMoore)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他通过这本书引领我们穿越世俗的成见与泥沼,教会我们怎样找到承载与体现人生意义的“终身工作”。
你的工作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吗?你是否觉得工作特别累?你是否经常为工作而烦闷?你是否总是觉得你的工作没有意义?你是否想换工作却又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
你需要这本书!
2.《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共有《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四本。前三本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心灵地图”的作者托马斯·摩尔(ThomasMoore),是美国当代卓越的心理治疗师,我推介的第一本书,《这辈子,我最想做的事》,就是他写的。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套来自异域的书,揭示并击中了我内心的秘密,我那些迷惘、挣扎、困惑、痛苦都被它照亮了,它给了我很多安慰和启迪,我会一读再读,它将伴着我穿越错综复杂的人生沙漠。
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为什么我没有早一天遇见它!

3.《发现你的天赋》


我手上的肯·罗宾逊的《发现你的天赋》,是我在中国职业规划师的培训中参加一个活动时得到的奖品,书是闫岭老师推荐的。感谢闫岭老师精挑细选的好书,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有吸引力、最具可行性的帮助你发现自己天赋的图书。它让我爱不释手,也让我的妻子情难自禁地喜欢并按照它里面提供的方法发掘了自己喜欢做的几件事。
我利用清晨、晚上、午休、送女儿上学时车中等待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有些章节读了多遍。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我喜欢它,它就是我要找的那本好书。
《发现你的天赋》的作者,肯·罗宾逊,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排名第一的TED演讲人,但我之前并不知道他,所以这也不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读一本好书时你会完完全全忽略掉它的作者,读完之后你会尝试记住作者,并继续搜寻他的其它著作。对于《发现你的天赋》这本书,我就是这种感受。

4.《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简单理解刻意练习,就是一个目标,三个F:
一个目标:每次练习,都要有一个稍高于你能力的目标,让你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Focus(专注):专注地做一件事,实现你的目标。不要被混乱的信息和声音干扰。
Feedback(反馈):练习时要引入反馈机制(可以是教练、高手或某种工具),正确的反馈能让你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
Fixit(改善):要根据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练习方式,这样才能不断往好的方向迭代。
下面是我画的一个图:



5.《如何阅读一本书》


关于读书的书,建议先读一读。
6.《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你想学习一种知识,让自己更有价值,却不知道学什么。你觉得自己懂很多很多,却又没有哪一个方向做到精专让自己更值钱。有很多上学时学习很好的人,工作后表现平平。而很多当年的学渣,却开了公司创了事业,风生水起。所有这些问题,《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中都有答案。这本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的定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然后从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五个方面对知识管理做了系统的介绍。书里很多内容看起来是常识,但串起来组织在一起,却形成一个体系,还是相当难得的。

7.《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就算你觉得这个名字哗众取众,你还是会忍不住打开想看看它讲些什么。
乔希·考夫曼这本书最牛X的地方在于:它总结了快速习得技能的10个方法,并且提供了瑜伽、编程、盲打、围棋、弹琴、冲浪多个技能习得的例子,演示如何应用这10个方法来快速掌握某项技能。
这10个快速习得技能的方法如下:
选择方向集中精力制定目标分解技能获得工具扫除障碍腾出时间及时反馈计时训练数量速度
8.《横向领导力》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的观点:“真正的领导者,不需要职位”。它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领导者”,只要找到方法,就可以赢得合作。
《横向领导力》指出了5项关键的个人技能:目标、思考、学习、专注、反馈。你做对5步,团队就是你的:
通过目标整理术,把团队拧成一股绳运用思考整理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并实践计划修正术,不断修正计划,使其趋于完美通过激励管理术,让团队成员保持专注积极反馈,不断提升团队效率
9.《做事的常识》


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中写道:
……做事能够“坚持到底”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只要对自己说“加油,要坚持下去”,就能做到。想拥有这种能力,必须经过“开始”、“坚持”、“重复”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成功。经过我的观察和亲身体验,我发现大部分容易半途而废的人,都是因为在这个三个阶段中,遇到以下的状况:第一阶段:开始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常把事情想得很困难、很复杂,害怕自己没准备好,常说“等我……就开始……”,很多事情都说说而已,根本无法开始。第二阶段:坚持  成功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克服路上的重重难关,还要小心不被负面思考打倒,但这恰恰就是多数人无法到达终点的最大阻碍。第三阶段:重复  一般人好不容易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最后,结果却不如预期,常会心生倦怠,不想再试一次。而且会用“毕竟我试过了”来安慰自己。毕竟放弃简单多了,但你也可能会因此错失大好机会。其实,你可能只是方法错误,不代表这件事是错的,或一定会失败。因此,我认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关键,就在于能接受失败,并且做到:反复练习,不怕重来。通过将做事分成开始、坚持、重复这三个阶段,小仓广认为半途而废的原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