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东门的野草书店是一家咋样的书店( 二 )


■下午工作时,我无意中看到别人转发的一则微博(venokerlin的微博):「又一家书店要关门了——北师大东门的野草书店。书店老板,一位老人,今天含泪对我说:“三年了,硬撑了三年了,我和老伴儿。我们现在连一千块钱都拿不出来。”现在老板准备清仓了,都来看看吧。不来的转一下吧。没有书店的城市多么荒凉!」与我无关,也不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脑子里一直在想它。理智上,我当然知道产业变革时,传统产业总会有牺牲品。我也猜想,这家店面临关闭,说不定有其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但情感上,作为一名爱书之人,我看到两名老人辛辛苦苦开了三年书店,「连一千块钱都拿不出来」,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我想,也许他们没有生意头脑,只是爱书人,但如果他们开书店要连养老的本儿都搭进去,那绝对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下班后,我就直奔北师大东门而去。心里想着,不去劝他们别关书店,如果他们真的运作不善,还不如早点关了省心,但我哪怕给他们一点点资助,让他们后续的生活有微小的改善,也是好的。野草书店并不好找。我在北师大东门的路上来回走了两次,才最终发现它。书店如其名,是寂寞的存在。


我到的时候,有不到十人在店里翻书。后来听到,多数人是因为今天这条微博才「慕名」前往,平时的生意要冷清的多。准确的说,它是一家三口人开的书店。书店的发起人,是两位老人的孩子,他爱读书,爱电影,三年前决心开书店。他亲自选书进货,只卖自己喜欢的作品(今天我未能见到他本人,在此处不妄下结论)。而他的父母帮忙看店,这样就省下雇人的成本。我在店里转了几圈,能看懂作者对购书者的敬意:文史哲、诗歌、政治、电影、艺术、少量的商业著作,的确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没有《小时代》这样的畅销书。(唯一不入眼的是那本《给加西亚的信》)。因此,也能猜到这书店的销量绝不乐观。打听之下,听说每天的销售流水大约200、300元。最近最差的一天,只卖了28块钱的书。一个月下来,总收入不足万,并不足以承担店面租金和书的成本,这还不算时常丢书(光一百块钱一套的《锦灰堆》就丢了三套)。因此,过去三年里一直贴钱给书店,现在还欠了几千块钱。对于书店的命运,三口人意见不一,有人坚持迎难而上,有人更希望适可而止。今天的微博,也只是一次偶然:有一名常客即将离京一年,最后一次来买书,说希望一年之后回来继续采购,店主之一并不乐观的直言:也许书店撑不了一年了。这段对话被发到网上,连店主都感意外。因此一家人还闹了点小矛盾。我和两位老人攀谈了片刻,听得出他们是朴实而简单的人。开书店并非他们的想法,自然也没有雄心壮志或奇思妙想来对抗电子商务的冲击,他们只是尊重自己孩子的意愿和梦想,尽自己所能去维护书店的生意和一家人的尊严。有几个人悄悄打听书店什么时候关,男主人说还不确定。我想塞给他们一些钱,也被回绝。于是,我买了些书。我深知微博是健忘的媒体,而比微博更健忘的,是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心。靠一条微博能支撑起一家书店?——即使一个月只要一万多元的销售收入就好——对此我并不盲目乐观。但还是回来写下这些,聊表希望:希望在北师大一带生活、工作的人,最近可以去这家书店买几本书。75折,并不比网上贵。如果你爱莫能助,也没关系,如果你的生活半径之内有爱书人开的独立书店,希望你能偶尔光顾、消费。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好的书店,它是不值得居住的。我并不奢望人们因同情心而支持某一家书店,我更希望,人们因为书店本身而走进去、翻翻书、买几本。这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