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东门的野草书店是一家咋样的书店

今天一条关于野草书店的微博被转了很多次。我是师大毕业生,之前常去这家书店买书。就是那种小门脸店铺,上头的野草书店四个字底下,上一家店的招牌都还在,直接就在上头糊了一层。店铺进深也就七八米,中间还把后头的一部分转给了别家,经营面积非常小,而且脏兮兮的。因为是大学附近,所以会卖一点学术书,以及大量的五折旧书。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一条微博怎么被转了多次。其实这家店你从边上经过应该都很难注意到。以他们的规模,品类就不要指望了。有些大学附近的书店卖二手教材,有些有办法拿到学生订书的生意,有些则和老师合作,给资料室、图书馆上一部分书。这些生意都需要点资源,他们都拿不到。总之,这不是一家体验上会让你多么留恋的店,这样的书店即便开在大学边上(相对书的潜在买主多一点点),其实早就没有什么生存的希望。我毕业时去买过半套周作人的集子,看店的老奶奶谢谢我半天,说今天刚开张。当时已经是下午了,所以经营状态可想而知。至于那条微博讲的「没有书店的城市多么荒凉!」,未免离题有点远。我目前还常去万圣书园和三里屯PageOne。这些书店在城市的文脉、生态、商圈都占据了一定「生态位」。至于野草,只能说很同情店主的经营困境,师大周边我去过的同等规模小书店就有两三家(理发店隔壁、半地下等)。所以。|这家店,缺少读书人的骨气。我去过几次,如果没买东西,或者消费数额比较小,门口奶奶就会冷嘲热讽,说什么开不下去了,挣不到钱。如果买了很多的东西,老奶奶则会不停说谢谢。我个人不适应老板的这种反应,感觉不舒服。■刚刚从野草书店扛了二十多本书回来。特意从东三环跑去那里买书,心情复杂,也许旁人看起来不乏有些矫情的成分。昨天听说了这个小店的事情,突然想起当年风入松和第三极倒闭时候带给我的震撼。本人不懂经营,也不敢说是文化人,只是爱书。一只脚算是站在传统出版业的门槛里,多少有点儿穷途末路的惺惺相惜。因为有了朋友的指导,找到“野草”不难;可虽然有了此前的描述,也还是被店面的矮小甚至是颓败震惊了一下。店里已经有点儿人满为患的样子,可能都是因为看到了那条微博。于是到此,对这家行将消失的实体书店施以援手。大家在感叹实体书店不敌电商,传统媒体难御电子媒介的同时,却又都是仰赖于“微博”这一电子平台,了解了“野草”的困境。店里的书很好,但必须承认,以这样的店面规模和目前的市场走势,确实是难以生存。也许,关闭,对于店主不失为一件幸事。试着和店主大叔聊了几句,他话不多,只是摇头。问他有没有想过增加一些吸引师大学生来此的经营策略,也许小店可以继续维持。他只是说“太难了。现在爱看书的人不多了”,此外,别无他语。应该是对整个图书市场,甚至是社会氛围的一种无言的伤心。从光线有点儿暗的店里走进耀眼的明亮阳光之下,站在路边的树荫下,有点儿恍惚。回头给破败的小店拍了一张照片,算是用流行的随手拍记录下这个门脸房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前的“历史瞬间”。马路对面的盛世情书店也在打折,情形未必比“野草”好多少,可能又将是一粒从帝都的文化版图上消失的沙粒,留不下一点儿痕迹。关于实体店与电商,关于传统媒体与新传媒,关于文化与产业,每一个都是大到我无法涉及的话题。在此,只是用一个爱书人的方式表达一点儿爱书人的感性。也许矫情,但是真实。谨借用郭敬明的那句话结尾:不纠结,只前行。
■如果书店还活着,我个人建议整改。刚才看到楼上一位同学拍了书店的照片,我愣是没看到书店在哪里。招牌要换,不用多有设计但是要够醒目。增加店里的亮度,还是提高客人感受。产品结构微调,杂志报纸放在店门口,严肃的书放最里层书架。增加副业,门口放一个卖可乐的冰柜,可以和可口可乐联系,免费的。增加收入,培养客人习惯。会员记分制,把原先的75折改成8折,然后找本本子给客人积分,10分换一块,只换书不退钱。还可以帮同学订杂志,赚不到什么钱但是增加客流。做到这几条,一天破两三百还是轻松的。希望还赶得上。
■我在这读书,经常去,书没有对面的盛世晴全,也没有那里那么学术,在书籍的摆放上有点乱(分类啊什么的)。还卖一些质量比较高的电影海报。很久之前校园媒体就报道了野草和盛世晴面对的危机,如果真的都关门的话,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确实非常非常可惜。大背景应该就是独立书店的面临的困境,而往小了说就是如果不着急的话我们一般还是会在网络书店买书。虽然常去野草和盛世晴,不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那里的氛围,书都很不错,质量很高,我去那里主要还是去“碰”一些平常不太好买的书,一年前就买到了一本赫拉巴尔的《我是谁》。但是,我个人觉得微博把很多事情“放大”了(也包括这件),很多人也是把自己作为旁观者的主观心理影射到别人身上。
■小门紧锁,什么都没有了。R.I.P.



■最要不得的就是同情心。
■我是师大子弟,从两岁住在工二楼就是到高考逃去了P大才离开。对这片儿算是了解。关于野草,这家书店自从12、13年就一直处于倒闭的边缘,但他(起码到一个多月前)到现在仍然坚挺。除了大家说了很多的关于传统书店的困局以外,我倒有一些八卦想看看大家什么看法。事先说明,我对于店家夫妻的观感是非常好的,时不时过去都会买本书。老两口人很好,以前还有条小狗,现在不知道在哪里了。然而这家书店的店主是老两口的儿子,一个,据我猜测,文艺青年。在12、13年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这家书店在比较靠里的地方也售卖光碟和电影海报。有一天,我放学出去吃饭,顺便逛书店,overheard到一个男人背着手在门口和店家老先生谈话。具体时间我忘记了,大概内容就是说,店家的儿子因为店内售卖光碟海报的内容问题,被有关部门带走了,还走了挺久。而这家店的营业执照,则是背手男子实际拥有,租用给书店方。于是,当书店因为内容问题被查的时候,这位男子就上门,洽谈,相关事宜。毕竟他才是执照的拥有者,如果真正追责的话呢,他也难辞其咎。事情过去已久,若不是因为初中同学朋友圈分享了这个问题,我也不会想到上还有人关注东门儿外面这家小书店。这件事情真真假假我就姑妄言之,诸位就当做一个八卦好了。13年的时候,店家说野草也要关门,当年第三极(我和爹常去)也撤出了中关村,一时间传统书店似乎已经被逼上了绝路,我也很是激愤。时至今日呢,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心情。现在的野草比以前小了很多,卖的东西也不停变换。前次去,有很多旧书,翻翻真是很有意思。有的书还被细心包在塑料包装里,里面有一方小笺,细细写着这本书何年何月何版、有何不凡之处、售价几何,诸如此类。有兴趣的朋友倒是很值得一看。说到这儿好像我也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非要是说的话,大概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吧。■更新:已毕业两年,非在读生。昨日去了师大,野草没有开门。学而雅搬迁。盛世情一层租给了美甲店,但依然开着。

【北师大东门的野草书店是一家咋样的书店】



这是盛世情。


这是野草。顺便安利一下西单的中国书店。地图软件搜索“中国书店”,显示西单横二条的那个地址就是。





去的时候赶巧刚开门。书还不错。———以下原答案———师大在读生。大一开学第一周我就把学校周边的书店跑了一个遍,分别是学校里面的宏途和海晴,小西门专卖二手教科书的580书屋,北门外可以交换旧书的墨香,南门外当时还没有倒闭的光合作用,以及东门外的野草、学尔雅和盛世情。宏途应该是高校连锁,北邮也有,主卖教科书和辅导书,也有一些新书和学术类书籍,因为开在学校比较中心的地方,又办储值卡,所以是校内学生普遍都知道的书店。大概在我大二的时候宏途突然撤店了,说是因为租金到期,储值卡没用完的同学可以去北邮北科买书。前阵子去了北邮那家店,小得可怜,书量也很少,且大部分都是考研和各种英语参考书。580书屋专卖二手教材,没什么可说的,这家店和花店、复印店共用一个店铺,二手教材呈小山状堆积,生意不错,毕竟学生总是要买教材的。墨香据说是个老师开的店,通常是他父母看店。可以拿旧书来换,店主给书定价,换定价的七折相应价值的书。还可租书,一个月之内每本1元(才不会告诉你我租了本加菲猫的漫画)。店内大多是旧书,种类五花八门,也有一架子新书,新书通常是学术类。我当初是通过传单摸过来的,不知它在新生中地位如何,反正我周围的同学大部分只知道连锁的宏图、小西门卖教材的书店和可以换书的墨香。剩下的书店是多数同学不知道的。盛世情在东门对面向北一些的半地下,店主脾气很糟,有时能看到同学在论坛上抱怨店主在店内大声喧哗(……)。主卖各种学术书,古典文学书籍非常多,新书里不卖俗气的畅销书,只卖文艺类新书,普遍打3?75折。似乎做得也不是很好,偶尔会传来要关店的消息,但跑去一看,还是老样子。有阵子似乎把地上的半层租了出去,换成了一个女人在卖5块钱一本的那种地摊书,当即心里一凉。好在现在又改回来了,依然是盛世情。学尔雅面向的消费者应该是旁边的师大二附,有不少中学教辅书。新书里青春读物居多,打多少折忘记了,好像不是8折就是85折。大一刚去的时候还是以书为主,现在文具卖得很多。光合作用大家应该知道,倒闭的时候闹得沸沸扬扬。大一去买过一张贺卡(……),后来就再也没去。听说要统一撤店的前一天特意跑出南门想去见它最后一面,出来才发现师大的光合作用其实早就不见了,在街对面发了一会儿呆。剩下两家基本很少有人知道了,海晴和野草。知道海晴也是因为非常不起眼的传单,在学校里面绕了半个多小时才在一排活动板房间找到了它。店面很小,躲在小学的南面,卖些比较老的学术类和文学类的书,基本是市面上找不到的。因为北边这片家属区一直处于拆迁状态,后来再去时要靠蓝色铁板上标注的箭头才能找到海晴。直到前阵子又去,发现施工范围已经把海晴划进去了,不知书店是消失了还是搬去哪里了。最后说野草,店面非常不起眼,甚至连店名的牌子都几乎要被上方更大的其他店的标牌挡住,很容易被错过。而且野草不像其他几家书店那样发传单,在同学间也没有知名度。大一刚去的时候感觉是家没什么人情味儿的书店,比起海晴笑眯眯的店主、盛世情里拉家常的员工、学尔雅里给我盖店章的大爷……野草太冷了。书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卖书,二是卖光盘(很多老电影),店主只是坐在电脑前等收钱,当时书似乎也是原价(没敢问),看了看都是随处可见的文学类新书,光盘我又不感兴趣,所以转了转就出去了。再去野草是半个月以前,拉着男朋友去了,发现书店分成了两个部分,里面卖旧书和老书,打折比较多,外面卖新书,电影类非常多。很开心地逛了一会儿,买了四五本书。过了两天我又自己去了一趟,看书时打开手机上豆瓣查评论,结果被老大爷盯上,很不客气地问我是不是"就知道拍,也不打算买书"……憧憬了很久的充满温情的书店对话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又委屈又失望,最后买了本高更书简,花了50多,老大爷这才不用怪异的目光打量我。所以我觉得,野草做得不好是有原因的。虽然我挺喜欢这家店里的书,但我不太喜欢这家店的气氛。——————14年4月更新——————野草依旧在,做得还可以,也开始卖烘焙书之类比较通俗的读物。前阵子马尔克斯去世,门口还摆了小黑板写上相关知识。师大北门那家墨香书店,前阵子房租上涨,濒临关门。今天在论坛上看见新消息,说是在学校内找到了店面(学一楼地下),地方比过去大一些。时隔近两年,师大校内终于又有了正经书店~——————最近一次去是15年4月,学一楼楼下的墨香依然如故,是我在北京最喜欢的书店,看店的依然是同一个老奶奶,笑眯眯的。不过书店名字不叫墨香,貌似叫教工书店什么的,和学校职工方面有合作。野草也没有倒闭,还是老样子。至于前面提到的海晴,我在网上搜索时找到了它的消息,搬到了传媒大学附近,但因为地方小,不提供实体购物,只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售卖,感兴趣的人可以关注一下。P.S.我在另外一个答案下面的评论引起了小范围内的争论,尽管没有太多人看到,但还是重新说一下我的想法吧:我知道在书店拍书名不合适,所以从不理直气壮地拍,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买了,有时候用脑子记一下,出门(书店里信号不好,而且用手机也会引起误会)查豆瓣评价,确定要的话再回来买。也很偶尔地为了去京东凑300-100的活动,会攒在一起网购,没有在实体店消费。对于这种行为,我不认为有什么错,个人选择不同而已。有的人认为“在哪里看到的就在哪里买”很重要,而我则需要凑个300块钱的“大单”,而且能送货上门,喜欢它的方便快捷。但是对于我喜欢的书店,即便没有想买的书我也会随便买一本以示支持,比如墨香。以上属于自我辩解,我不会要求别人赞同我的观点,也不希望被人进行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