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2017年美国藤校在中国大陆招生结果
作为一个留学机构号来答这种问题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争议性太大,又必须给出观点,很容易被人说,啊,你们什么情况啊,一点都不客观啊。所以小A尽量……尽量只讲事实。目前这个问题下主要是两种观点——
观点一:上国外大学,或者更进一步,上藤校其实比大家想象中的简单,但居然有的地方有些人压根就没有出国留学这种意识(当然各个答主或者题主的态度和语气是不太一样的,小A这里尽量只提炼出观点)。
观点二:藤校很容易吗?明明很难啊!你这是“何不食肉糜”!
藤校和国外大学其实是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藤校和一个排名50以后的大学绝对是两个概念。两者的申请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题主提供的数据,藤校在大陆高中录取的人数是169人……2016年高考的报名人数是940万,这里面可能有少数没报名,忽略不计。于是有的同学的观点就是,很多人没有申请藤校(选择了高考),如果大家多一些人申请藤校,会发现藤校其实没那么难,那么最终从大陆录取的人数肯定会增加很多。
但事实上也有一个可能,申请人数的增加最终只是让竞争加剧,而录取人数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我们假设有条件的同学都去申请藤校,结果会是大部分都能被录取吗?
来看一看近两年藤校的录取情况:
除了康奈尔一如既往地慷慨,整个藤校的录取率都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低了吧?
学校决定录取多少人往往都是非常慎重的,而且会根据学校的容纳情况来进行判断,一般都比较稳定。大陆学生的生源质量本来就比较好(从基础知识和考试能力上讲),加上基数大,出现优秀的苗子的几率是很高的。如果这些优秀的学生(即便各种条件都满足)都来申藤校……恐怕藤校也承受不住啊……
最终结果是,录取率更低,而录取人数可能还是那个鸟样。
然后又有同学说,就算我拿到了藤校的offer,我也读不起啊。另一些同学就站出来解释说,别担心,有奖学金呢。是的,一些大学确实会发放奖学金,小A之前也针对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做过一些“科普”:
美国大学给学生提供的资金补助主要分两种:
lNeed-basedFinancialAid-基于资金需求的助学金
lMerit-basedScholarship-基于优异程度的奖学金
FinancialAid是助学金,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判断的是否提供的,也就是说学校会根据申请者的家庭收入和纳税信息来,判断这个家庭应该为学生的教育付出多少,不足的部分再由学校和政府来补助。
而FinancialAid本身又分为很多种形式,包括sholarship、grants、loans、waivers等等,总结一下又是两种类型:
l需要偿还的
l不需要偿还的
申请上又分两种类型:
Need-Blind——就是申奖不影响录取,招生官在审阅申请材料的时候不知道学生申请了助学金。
Need-Aware——会影响录取,同样条件的两个学生,学校会给那个没有申请的学生录取,毕竟学校也想节约一笔钱。
等等等等,刚才说什么来着?
前面提到,FinancialAid学校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那如何保证学校了解的是学生真实的家庭收入状况呢?这就需要一个SNN号码(社会保障号码,SocialSecurityNumber),个人所有的收入和纳税信息都会跟这个SNN对应。而这,正是学校判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依据。
也就是说,FinancialAid是针对美国本土学生的资金补助,基本上与国际生无缘。所以面对这种丰厚的而且很可能不需要偿还的资金补助,作为留学生的大家,只能含泪挥手,撒有拉拉~
老司机等等!
真的没有那种钱多到能够不止提供美国学生资助,还能顺带帮助一下咱们国际生的学校吗?答案当然是——有的,比如:
l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
lPrinceton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lYaleUniversity耶鲁大学
然而,这种助学金,与其说是Need-based,还不如说是Merit-based。能申请到这样的学校,学校更多的是基于学生的优秀程度了吧?
所以咱们又回到前面的问题上,有多少人能成功地打开藤校的大门?
申请藤校难吗?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可能唾手可得。而对于另一些人,而且更可能是大多数人来说,难。
有的同学说准备SAT、TOEFL、AP、课外活动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不努力,难道要怪环境?比如有的同学就认为北京藤校录取人数多,是因为“北京”这个词背后有着极大的优势,于是另一些同学就反对说这跟地域没关系,跟在北京还是广西没关系,跟在上海还是河南没关系,跟在香港还是甘肃没关系。你没申请那是你自己没有留学这种意识,门是虚掩着的,你只需要推开就是了。
于是我们就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没有留学这种意识呢?
1、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想留学,没有这种需求。
2、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3、虽然有经济条件,但观念落后,没有意识到可以出国留学
题主所吐槽的,其实也并不是一种情况,而是后两种。大家说句老实话,国内的经济发展平衡吗?
不平衡。一些地方经济已经达到世界发达水平,而一些地还在建设当中,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相当的落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才多少年?经济尚在发展之中,教育的发展能快到哪去?尤其是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事业。而人们对待教育的观念,是和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相关的。一个只读过小学的农民家长的观念里,孩子读到大学恐怕已经是他能考虑的极限,而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眼里,孩子出国留学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同学们说得好,这就是眼界的问题。但,事实上,你不能怪农民的孩子的眼界太狭窄,也谈不上他的父亲的眼界有什么错。真正的物质决定意识,限制就在那里,就跟冰冷的钢铁一样,是难以撼动的。你不能期望一夜间所有人都把眼界提升到一个什么高度,那是不现实的。
【怎样看待2017年美国藤校在中国大陆招生结果】而且,留学这件事情,尤其是留学藤校这件事情,除了拼个人能力,还是要拼家庭资源。意识到留学和能留学是两个概念,能留学和能轻松留学也是两件事情。有的孩子家庭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甚至有些全家人基本都有过留学经历,留学对这种家庭的孩子来说难吗?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接受的观念,享受的资源,真的和大多数普通人没区别吗?
|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作为白左大本营的藤校是非常希望有非一线城市的中国学生的(某大藤某届没从北京招一个人),问题在于很多地方的同学们认为考藤校这件事情根本和自己没关系,压根就没有深究;抑或是信了高票的邪,觉得从河南考藤校也要和京沪一样Sat2300(现在应该是多少来着?),托福115,八门AP,模联主席才算起步。套用一句鸡汤,其实好多门是虚掩着的。
当然下到个体来说,很多人的社会经济条件使他们承担不起风险去哪怕试试这门是不是真是虚掩的,这也没有办法。
好吧,评论区说起来了学费的事情,看来又得科普一下: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达特茅斯,阿默斯特是对国际生提供无差别助学金的,你上不起学的话学校包你学费生活费过节回家机票钱。这种信息都在网上,很多朋友们不去查就到我评论区说什么学费交不起,是不是也算没推门呢,这门推起来还毫无技术含量,有网就行。
注:大家似乎认为河南只有几千块钱掏不出来的穷苦人和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的土豪,就没有小康之家,令我无言以对。
■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换成大一时年少的自己,很可能会拿这个当论据,在人人网上去和那些讽刺“清华北大在京招生比例太高”的人辩论。现在自己也出了国,和大陆本,美本,美高以及abc白人印度人们做同学/同事,回过头来看国内教育,大概有这样几点想法(尽量回避地域类话题):从宏观角度:1.开放市场下,小国不能决定商品价格,教育亦然。在教育问题上,中国(大陆)仍是小国。所以当国内的定价(因为舆论、政治等原因)失衡时,国际定价就会起作用。长期来看,国内定价必将会向国际定价靠拢。2.双向选择倒逼教育改革。在只有清华选学生的年代里,用什么制度招生,招什么学生,招什么水平的,完全由清华自身说了算。而当学生有了更好更多选择时,便可回头向清华议价。选择越多,议价权越大。自主招生便是一例,学校减小学生考试风险以避免学生流失。上面两点不细说了,因为我自己是北京人,榜单里排第一的还是我母校。要举例子我只能举周边孩子的例子,怕会显得自己有倾向性而引战。从微观角度:1.学生应当有主体性。主体是人,而不是规则。经历中高考的国内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规则的惯性。即所有人遵循一个统一的规则,我在这个规则下比你强我就应该结果比你好。然而进入社会才发现,社会规则是模糊的,信息不对称的,而且多样化的。以我自己的留学经历为例,大陆来的学生在数学编程等基础上完全不亚于美本,但劣势是我们的主动性不够强,不知道主动搜集信息,主动争取资源。面试的时候也易倾向“你考我些问题,来检验我优秀”,而非“我向你展示我的经历,来说服你我能为你带来价值”。2.教育的目的是成长。(无论用钱砸的与否)成长就是收获。前两天有几个很火的问题,包括人大附(分校)学生拍电影,清华附小的学生搞大数据之类的。主要反对声音都是这些成就是靠钱或家庭帮助砸出来的,不(完全)是自己的成果。我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过于静止,因为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某一件事本身,而在于这件事给人带来的经历和成长。如这次拍电影需要家长提供五成帮助,下次只需要三成。这次需要父母赞助三万,下次改自己募捐。这就是成长。在美国的所谓素质教育,其实也很大程度上需要父母的资源和帮助,如去非洲做义工,中学时在投行实习等。但即便这个机会是靠父母争取到的,若能在这段义工/实习中有所收获,那便是成长。以上
■我上初中时,省会外国语中学有两个班的省招名额。我们隔壁学校那些学习好的都去报名参加考试了,最后也成功考上好几个。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尖子生数量上两倍于隔壁学校,却从来没听说过有这种机会,都在一心准备眼前的中考,为了上县城里那个市重点中学而努力。我直到上高三时才知道,国内名校自主招生这种事情很容易参加。有些学校能把全校学生组织起来搞这个,连二本成绩的都能去凑凑热闹。而我们高中当时只有寥寥几个人去参加了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而且他们都是教师家庭出身。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主招生这种事情遥不可及,不是自己能接触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准备怎么参加。
■额,我读高中的时候,知道自主招生
但不知道许多学校有,以为只有个别学校有,如中国前20
也没去想这件事情
想象自己综合素质
我就没去
结果一个我们班当年总体成绩排名20多的男孩去各种自主招生
拿到一个不错211的名额
只需要考到一本线,就可以任选专业
那个学校的最好专业录取分数线比一本高许多
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学校还有自主招生这么回事
最后我高考失误,他正常发挥,我分数比其高不少
结果,他去了非常好的一个专业
我只能服从调剂,来到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专业
许多时候,大多数孩子真的不知道这个信息
他们忙着高考了
读大学的时候觉得很不舒服
但工作了,才知道收集信息,整理有效信息
得到自己需要的,利用它
这是非常有用的能力
很多人说为什么16年房价暴涨
我们来看
这只是15年上半年的利好,下半年还有许多
你觉得房价不涨,我都不信
但许多人不知道啊
■我觉得阶级之间信息的差异,远比我们所看到财力背景等等要大。信息差异从根本上扼杀了可能性。今年上半年,我和几位同学去了两所杭州市的重点高中,注意是杭州的重点中学,他们对于出国留学的操作,自己的可能性的认知上就已经和我在哈佛峰会接触到的学生差距很大了。
信息上的差距是我觉得是可以弥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去几所学校去做所谓的生涯规划导引,本质上我是想要告诉这些也算是很优秀的同学们他们也可以。
譬如说,我们给他们去参加presentation的活动,给他们做头脑风暴,一些北京的学生为了爬藤做的活动,我觉得他们也一样做得很好,无非就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这么去做,他们的想法就是国内考一个好的大学,对清北,浙大真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不要说更加具体的东西了。
我们还做了一些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所了解的以及他们想要的,结果其实也并不乐观。这还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的重点中学,我们国家的其他地方呢?我不敢想。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