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庆幸自己读过啥书?( 六 )


一、《谁动了我的奶酪》关键词:变化、目标、行动。作者:斯宾塞·约翰逊。整本书50页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册子的内容量,差不多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
简单说是四只老鼠分别代表四种性格类型的人,它们在迷宫寻找奶酪,关于“改变”的寓言故事。
我们是哪一类?在追逐奶酪(指人生目标:工作、爱情、金钱、地位等)的过程中,面对环境的改变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调整自己、迅速适应改变还是持续观望?
买的话十几块钱一本,不想买的话也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发送“奶酪”,分享给你电子版。
如果你依赖环境、害怕改变、感动迷茫、不想动弹、生活没奔头、充满无力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许真的需要这本书点一下。
二、《杀死一只知更鸟》关键词:成长、家庭、教育。作者: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真的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读,涉及到的主题有家庭、教育、成长、歧视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人要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
1.谈尊重:“有些人吃饭习惯和我们不一样,可是你不能因为这个在饭桌上给人家当面提出来。那个男孩是你们家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随他的便。听见了吗?”2.谈人性:“没有必要把你懂的全部东西都说出来,那不合淑女规范——再说,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人比他们聪明,那会让他们很恼火。你说得再正确,也改变不了这些人。除非他们想学,否则一点办法也没有。你要么闭上嘴巴,要么就使用他们的语言。”3.谈家庭:“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但你不该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无论你是否对家人心存感激,家人一直都是你的牵绊。而当你对家庭丧失感激之情时,会让你看上去很愚蠢。”4.谈换位思考:“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到他的皮肤里,像她一样走来走去。”三、《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关键词:女性、放逐、成长。作者:珍妮特·温特森。我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带着猎奇的心态看的这本书。中途才发现,书名的由来是因为女主角的养母在她生病的时候只给她橘子吃,并且告诉她:橘子是唯一的水果。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对养母对水果定义的反叛,也是对世俗观念的挑衅:发现自己对女性好友的特殊感情之后,告诉了养母,养母告知教堂联合对其进行“治疗”,驱逐她身上的恶魔。而后被小镇孤立、放逐。
据说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甚至直接给女主角用了自己的名字“珍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活成统一的样子。
四、《歌德谈话录》关键词:歌德、人生、成长。作者:爱克曼。被称为充分体现歌德作为伟大诗人和庸俗市民的双重面貌的一本书。
“每个人我都视之为独立的,尽力探究他,研究其特征,但对他绝不苛求。因此,我可以和每个人交往,以丰富和锻炼我的性格和生存知识。”
我喜欢听老人说话,准确地说是喜欢听有经验的、又不是说教口吻的人说话。
同样类型的书还有《沉思录》,古罗马皇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人类历史、艺术、知识、写作、人际、爱情、自我等看法,都是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更何况是歌德这样伟大的学者。
试想一下,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娓娓道来他毕生的智慧和经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对过往经历的炫耀,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指点着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五、《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关键词:哲学、历史。作者:林欣浩。“哲学史写得这么浅白风趣八卦,你让我们哲学系的人还怎么混?!”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没有彻底理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几位哲学大师的关系。但是这本书前几章就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几个人的先后顺序与以及他们之间的影响和联系。
一般来说哲学书籍都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读起来就特别顺溜,像一个饭桌上唠嗑的人用他自己的话给你讲述他所熟悉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没有对具体的哲学观点进行深究,而是借助哲学家、宗教事件、社会变迁等,讲述了西方哲学的发生、发展与变迁。
对哲学感兴趣但对哲学理论书籍还看不下去的朋友,可以先从这本书入手。
六、《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关键词:读书、笔记、总结。作者:奥野宣之【日】,字数:113k。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前我也是瞧不上工具书的,“有效阅读”?看书谁不会?读书还用人教吗?
那么问题来了: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嗯,让我想想······
其实不是忘了,是看的时候就没有理解,也没有记住。
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想想“那本书里怎么说的?那本书里怎么做的?”像这样以读过的书作参考,才能让读过的书真正为自己所用。
每个人的记忆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看书不需要做笔记也能自我提炼出书里的要点,但有的就需要做系统性地学习和总结。公众号发送“有效”,分享给你这本书的电子版。
七、《当尼采哭泣》作者:欧文·亚隆【美】,当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
这是一本挺“重”的书,需要费心思认真读。可以归类为心理学,也可以归类为哲学。
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联结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一段“谈话治疗”。
心理学部分涉及尼采的心理问题,哲学部分涉及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
欧文·亚隆的另一本心理类小说是《诊疗以上的谎言》,他能把心理学的东西毫无痕迹地运营到小说人物身上,真的是厉害。
八、《礼拜二午睡时刻》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8个短篇。
创作《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动机是他小时候有一次看见一个穿黑衣的女人带着穿黑衣的小女孩出现在镇子里,于是多年后以此为画面,写下了这篇小说。
其实我最想推荐的是《百年孤独》,但是《百年孤独》更适合有阅读长篇习惯的人。
没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上来就读这本书的话,一来可能看不下去,二来,把孤独当享受的人更容易读懂这本书。
“当你还没有能力,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百年孤独》。”
最好一边看一边列一个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家谱。个人推荐范晔翻译的版本。也可以先看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被他称为自己最成功的书。
九、《月亮与六便士》关键词:自我、梦想、表达。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字数:230k。“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因为男主角对梦想的追求和对尘世的不屑一顾,让他成为了梦想的代名词。普通人没办法实现的事情,对现实的鄙弃、对梦想的奋不顾身,都倾注在这个角色身上。
如果在这本书里只看到这一点,也许能让你精神上舒服一会儿,但在实用性方面,没什么用处。
看书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本书对现实中的我有什么现实意义的启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男主角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这句话: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画画对查尔斯来说意味着什么?表达。
人都需要表达。比如我在写字的时候最平静最舒服、有人画画的时候最能回归自我、有人唱歌的时候就能忘记烦恼。
这些就是表达,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期待,通过一种方式表述出来,而后有所成长心理有所蜕变。哪怕这种表达只有自己能懂。
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都憋闷在心里,找不到出口,就特别烦恼。但有的人能找到可以说是发泄、但实际是表达的一种东西。
这本书不仅讲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故事,还有毛姆对人生、爱情、婚姻、写作等等方面的看法,特别有启发,一定要看!
十、《文化苦旅》关键词:文化、古迹、历史。余秋雨的书大多有一个空间、时间轴做依托,来讲述一些古迹、故居、文化圣地的故事。所以看起来很顺畅,跟着文字走就可以。
你去一个地方旅游,只觉得一块石头、一片花花草草,并没有什么特别。当你了解一个地方背后的故事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死的,是有灵魂的是跟人类有联系的。
《文化苦旅》,这本书会告诉你这块石头在历史上的哪一天跟哪个历史人物有交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有什么不一样。
同类型的还有《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一场中国版图的文化旅游,那么《千年一叹》是对中东、中亚、南亚地区的介绍,《行者无疆》是在欧洲(南欧、中欧、西欧、北欧)范围内的文化古迹、文化名人地之旅。《中国文脉》则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进行的梳理。
想象一下,不用花钱,跟着书就把世界走了一圈,余秋雨可以说是最早的“旅游博主”了吧。
如果你对文化、历史、人文、地理、旅游感兴趣,这些书推荐你阅读。
十一、《活着》作者:余华,字数:136k。我觉得《活着》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篇幅没那么长,不会有阅读压力,所以阅读人群基数就大,这么多人里面,一半以上的人好评,就已经很厉害了。
这么说是开玩笑哈,当然是这本书本身就很好。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余华在序言中所写的: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活着》里的富贵少爷惨吗?早期生活优渥,亲手败光家产,气死老爹,气跑老婆孩子。无意中被抓了壮丁,辗转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去世,妻子一人拉扯两个孩子。
本以为生活走向正轨,儿子去世、女儿去世、妻子病重多年最终离世、女婿、小外孙也相继去世。只剩下老富贵一个人。他买下一头老牛接着活。
不赋予痛苦太多意义,痛苦就不能伤害到他。也许对富贵来说,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十七亚
如果不知道看什么书,我总结的包含文学、历史、哲学、逻辑思维、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非暴力沟通》《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书单放在了我的个人公众号【十七亚】,期待与你分享。
点击领取十七亚为你准备的书单资料继续高赞回答——
有什么适合情侣一起看的电影吗?有哪些有用的人际交往小常识?一个女生该有哪些优秀习惯?

■总有人劝你多喝热水,却少有人劝你多读好书。
今天我就豁出去了,把自己压箱底舍不得的宝贝书们推荐给你。
毫不夸张地说,一本好书真的能照亮一段幽暗的岁月,陪伴着度过难熬的低谷,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下面这10本,深度又不失可爱,有趣和智慧并存,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同样,一定也会给你带来美好的引导和改变。
一、《最好的告别》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关于对死亡最深刻的体会,是我8岁的时候,奶奶脑溢血意外去世。
当我被带去奶奶病床前时,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奶奶已经生命垂危了,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匆匆带走,根本来不及和她告别。
谁能料到呢?人世间一个离别,像一朵厚重的乌云,让我用了20年的时间来驱散。
即使长大成人,我的内心深处,依然对当初父母的做法耿耿于怀。
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我视它为最恐怖的恶魔,害怕它什么时候又突然夺走我亲近的人,害怕那时候的我承受不住,随时都可能会崩溃。
直到看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对于“死亡这件事”我才得以释怀。
作者阿图?葛文德结合他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更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会告诉你,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而《最好的告别》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害怕谈论死亡,而选择去尊重和理解死亡。
去做我们能做的,也懂得放下我们不该做的,那么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不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也才能平和、不留遗憾地对彼此说一声:“别难过,让我们好好说一声再见。”

二、《第五项修炼》



希望自己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加清晰的话,一定不能错过它。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毫不夸张地说,书中的思考方式刷新了我原来对思考方式的认知,甚至重建三观。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书中有许多反常识的观点,一开始让人不以为然,但是认真研读之后,你就会发现系统思维的奥妙。
比如:
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是最有效的杠杆并不常常容易被发现。现实生活里,我们处在复杂系统之中,在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同时可能会牵扯进另外好几件事情,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当你学会了这本书讲述的系统性思考,你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烦恼,这足以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