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咋样学习的,有哪些高效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 )
《精准表达》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真的有效吗?(上看到一个对思维导图原理解释非常清楚的视频(作者@YJango),分享给大家)
思维导图正好就是选取能够表达意思的短单词,并且最好只是动词和名词,一点点将知识连接起来,一层层将知识铺展开来。
目前流行的思维导图软件比较多,大家可以自行选择尝试。Xmind色彩艳丽,样式选择较多,幕布在文档和图表上切换方便,有文档演示功能。两个软件各有特色,本文中的图片也是由这两个软件共同完成。
费曼技巧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D·费曼曾说“如果你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你所学的知识,那你就没有真正地学会它。”
当你记忆、理解知识后,到底有没有学会呢?不如试试费曼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信息。
比如向你的家人和朋友解释一下你的工作,如果你是地产行业,在你解释后,看看你的朋友是否还会说“哦,你是卖房子的”。
当然,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教过我们费曼技巧,即“教学相长”。
当你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转述,教给他人,解答对方问题时,你才算是走完了整体性学习法的四步,真正将知识化为己用了。
总结
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中除了以上三种方法:画图、笔记流和费曼技巧,还讲了很多方法,如快速阅读、联想记忆、拓展学习等。但我认为画图、笔记流和费曼技巧最能体现书中倡导的整体性学习方法,即整理知识和内化知识。
通过画和写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词句的选择,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拓展,再通过教学相长的费曼技巧检验你的知识模型是否正确,模型间的高速公路是否畅通,你的知识结构是否牢固。
学霸有章可循,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像斯科特·扬一样告诉世界“学习对我来说总是那么轻松”。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学习报告,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不如帮萌萌「点个赞」吧,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本书内容,可以查看萌萌的幕布笔记。
如果图片看不清,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20181208】索取原图片
欢迎关注瞎写小能手:公众号zmmnote
■我都是自学,很少听讲。从大一开始,就不断的思考怎样改进学习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定期整理,打印出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时间,包括周末,都用在学习上。大二暑假也主要在学校学下学期要学的课。
一直到大三才有显著的进步,大三上学期期末获得第一名。之后,大三大四的学分绩排名都是第一。(而在大一大二成绩分别是专业29人中的15和14名。)
自学的经验从大一上学期开始,我就选择自学。上课基本上完全不听讲,一般是坐在最后一排自己抓紧时间读课本。班上的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好像都不是这样的,他们上课都在认真听讲。我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大概是因为高中就喜欢自学。高中时读过的大学程度的书有潘承洞的《初等数论》,华罗庚的《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分册,费曼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册,还有最难的一本是孙本旺编的《伽罗华理论》。那时候刚开始自学,无人指导,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积累经验。高中的课程完全没有难度,我觉得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方法就能完全理解好。但大学的数学,物理难度则大多了。所以,对于学习方法的要求也高多了。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几乎什么学习方法都不会。一边读课本,一边在课本上做些标记,比如打个问号,用线画出重点部分,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在看《初等数论》的时候还不会。后来看到一本书上讲到这个方法有助于理解,记忆,才明白要这么做。因为方法落后,这几本书看得挺费力,也没完全读完。但好歹为自学打下了一个基础。
自学的优点我觉得不需要多讲了,实在非常明显。特别是越到后来,速度越快,优势越大。抽象代数课,老师用了刚好四个月才把课本讲完,我开学的两个星期就把课本读完了一遍。到期中的时候,已经反复读过三四遍了。(这是在还有另外四门专业课的情况下完成的。)大一大二我的方法都不完善,效果不怎么好。但到了大三,真的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成绩一下从大二下学期的十四名,变成了大三上学期的第一名。
废话不多说了,来说自学的经验。
1.1读课本
以《抽象代数》为例。读课本的话,我是分成几遍,每一遍的重点不同。
a1.第一步,第一遍读课本。
b1.具体做法: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低,要做的事很简单,课本上的证明,例题,这些比较难理解的东西一概不读,只读那些定义,概念,还有说明文字。读的同时,做一些标记,比如在重点上划线;不明白的地方写个问号;或者用数字依次把重要结论标出来。不要求读懂,完全不懂都行。只需要这么把课本过一遍任务就完成了。
b2.原理:很多地方都不懂,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一遍有效果吗?真的有。就是在大脑里留下了一个印象。虽然说现在还不懂,但至少大脑里已经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这些东西已经进入了大脑,慢慢会越来越熟悉。显然这样读起课本来时比较快的,两三天能把这一步完成。
a2.第二步,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步:将整本书的定义,重要知识点全都整理出来。
b1.具体做法:抽象代数的话,知识点全都是课本上的定理。(物理书的话会有许多公式。)整理方法的话,当然不是自己用笔,这样太累了,速度也慢。我是找到课本的pdf,直接用电脑截图,把定义一个个都截下来,依次粘贴在word中。然后又把定理一个个截下来,依次粘贴在另一个word中。整理好了后,打印出来。方便以后随时翻阅。
b2.原理: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这一步会使后面的学习变得非常容易,从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这件事,主要就是分为两部分,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推导,证明,讲解,题目的解题方法,这些是需要理解的。而那些概念,结论,公式,则是需要牢牢记住的。
b3.我是怎么想到这点的:
有一次,我突然领悟到很重要的一点,大学的课本与高中的相比要难很多很多,原因主要就是要记的东西又多又复杂。高中根本没有这么多定义,根本没有这么多抽象的定理,公式一个个基本都很简单。
我说困难主要就是因为要记的东西多且复杂,而不在于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真正难懂的地方就是后面的课本会用到很多前面的结论,或者定义。假如,这些结论,定义没有记住,基本上完全不知道哪些推导,证明在说些什么。相反,如果一个证明,用到的定义,定理全都是我们已经会的,那这个证明绝对不会很难懂。
这么说来,总是需要把前面的东西都弄熟了,记住了,才能读后面的课本吗?
不,这样做读了一节就要停顿好长时间,效率很低。所以必须要用别的方法。只要能把知识点,重要结论分别整理出来,遇到不会的,随时查阅,就和自己已经记住了的效果是一样的。(就算不刻意去背这些东西,多查个几次,用多了就很熟悉了,再来背就非常容易了。)
这是专门整理出知识点,结论的第一个好处:为以后的读课本或读例题提供极大的方便。不懂就查,效率高多了,不至于卡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让记忆的效果变得非常好。很多人没有专门整理出知识点和结论,于是这些要背的东西就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课本的各处,不仅容易遗漏,而且极度混乱,很不好背。(一般人都是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才整理一下这些东西。而我认为,一开始就应该把整理知识点,结论这件事做好)
a3.第三步,第二遍读课本。
b1.具体做法:这时候主要就是读证明,例题仍然可以不读。这时,就将主要精力完全放在证明上,那些概念,说明文字我都是直接跳过去不读。这时会发现,由于已经大致读过一遍,而且定义,结论已经专门整理出来,读证明会简单很多。一般都能完全读懂。
假如还有的地方读不懂,怎么办呢?打个问号就好,绝对不要停顿,不要在这上面耽误时间。因为,很多东西一开始读不好理解,这是因为经验还不丰富。读到后面去了,经验丰富了,再来看前面的就非常容易理解。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时候读证明一天也可以读完几十页。于是,三四天又把这一步完成了。
采用上诉方法读课本,感觉就和流水线操作一样,将各个步骤分开了。以前,我们习惯的是,按部就班,从头至尾,将概念,定义,例题,证明,叙述一起读下来,书上写了什么就读什么。而我就是发现,将它们分开来做,比一起做效率会高很多。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由易到难。先把容易的事做好,基础打好,再做难的,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否则,会常常被难的东西卡住,一卡就浪费很多时间。
1.2做题目。把上面几步做完,课本已经读了两遍,理解得很好了。接下来就该做题目了。
a、第一步,先大量地读题目。假如共有五章,那我一开始就把前三章的题目都读完,然后再做第一章的题目。这样的好处是,当我们学到了后面去,再来看前面的东西会觉得很简单。(原因:学到后面去就常常用到前面的东西,所以就会对前面的东西越来越熟。)
b、第二步,自己做题目。因为,读课本的方法很好,所以,当老师讲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课本已经读完了两遍。于是,接下来就由大量的时间用在读题,做题上面了。期末考试一般都是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只要平时适量的多读题,多做题,把基础打扎实。到了期末考试,别人会做的,你一定会做。别人不会的,你也可能会做。这样就立于不败之地。
大三上学期,课真的很多。五门专业课,还有五门任意选修课,还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感觉各种各样的考试,测验一个接一个的来,让人疲于应付。所以,实际上我做题也做得不是很多。大三上学期课要少些,时间充裕,所以,量子力学做的习题还是比较多的。结果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分,99分。大三下学期,读课本的遍数最多的就是《抽象代数》,然后期末考了94分。听说班上很多学霸期末只有六十几,或者七十几分。所以相对来说,94分也不差。
2.提高效率的经验
做一件事,那么首先就要一心一意想办法怎么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比如说学习这件事。我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接下来我想要把这个思路变成具体的做法。
a、首先要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件大的事,往往不能在一时之间马上完成。假如什么安排都没有,就这么去做,那么每一次,自己似乎都感觉离任务的完成遥遥无期。
举个例子:有一个任务在这儿。第一种情况,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它。第二种情况,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它。显然,面对第一种情况的时候,我一定会充满斗志,积极性非常高的去做这件事。因为,我感觉这件事并不难做,我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做好,任务的完成就在眼前。而第二种情况(每一次开始做专业课的作业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我总是感觉无精打采,总是找借口拖延着,迟迟不肯专心的去做事。因为,我不能马上就把它完成。我意识到一旦开始这项工作,那么接下来的一大段时间都是枯燥乏味,受到任务的束缚压迫。我要工作好久的时间,还可能遇到很多的麻烦。这么一想,我的积极性就非常低。积极性低,那么做事的效率就越低,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任务极其的枯燥无聊。
b、因此,假如自己总是处于第一种状态,那么显然就总是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快乐。越做事斗志和积极性越高。而且因为,每一个任务用时不长,自己也就更加愿意抓紧点滴时间来做这件事。相反,处于第二种状态,效率低,自己也做得很不快乐。而且,有了点滴时间(比如半个小时),就总是想着反正半个小时也完成不了多少任务,干脆休息休息算了。因此,时间总是抓不紧。\t显然,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好太多太多。而学习这件事恰恰本来属于第二种情况,要读的课本,要做的题目都很多,做起来都很费时费力。因此,改进的办法就是要想出一个方案来进行转化,把大的任务转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t
c、上面这些其实也是比较初浅的道理,我真正想说的就是具体怎么转化比较好。(还是以最重要的事:专业课学习为例。)
总的来说,事情主要分为五类,第一遍读课本(主要是读概念),第二遍读课本(主要是读数学推导),读习题集,总结读过的习题,挑一些习题出来做。我的一个总的任务是学好第四章和第五章。那么接下来,我就分类划分一下任务,每一个任务大致一个半小时能够完成。比如第一遍读课本这件事,我估计总共需要分成四个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大致是一个半小时的任务量),每一个小的任务是第几节到第几节一一明确的定下来。做题目大致得分成十个小任务,每个小的任务两道题。等等。\t\t任务划分好了之后,就用电脑一一列出来。打印出来。之后就可以开始真正的工作了。那么,虽然自己的总的任务是第四章,第五章这个庞然大物,但是接下来,每一次自己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一个轻而易举的小任务。专心致志,一鼓作气,一次性就能做完。然后,自己就体会到了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因此,不那么累,也有了很大的斗志去开始接下来的任务。整个大的任务,就将在一次次的专心致志中高效的得到完成。(15.12.3更新,16.7.25重新排版。)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咋样系统全面地复习高中化学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
- 年薪20~50万的北漂生活是咋样的
- 杭州的麦曲婚礼咋样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