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本地站|数字时代让文化消费更有品质( 二 )
近几年 , 腾讯、芒果TV和哔哩哔哩网站等视频平台 , 纷纷布局互动视听业务 , 出产了互动剧、互动综艺、电影互动预告片等多款产品 , 不少节目开启了付费解锁更多剧情的模式 , 消费者在参与剧情互动 , 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 , 成就了产品的完整形态 。
这种“技术+创作”的产物 , 在保证内容创作的同时 , 也符合年轻生态的需求 。 用户的消费体验、评价反馈通过弹幕等形式 , 直接影响、参与甚至主导了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 , 形成了“消费即是生产”的文化内容生产模式 。
知乎盐选专栏作家陈舞雩说:“疫情期间 , 创作成为我打发时间的消遣 , 没想到今年2月 , 通过知乎内容付费收入四万多元 。 ”目前 , 优质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 , 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的付费模式逐渐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可 。 据调研组了解 , 2020年上半年 , 爱奇艺平台仅会员服务收入就达86亿元 , 同比增长26.5% 。 其中 , 中青年、高收入、高学历用户是内容付费的主力军 , 女性用户偏爱视频内容 , 男性用户则更愿意为游戏体验买单 。
而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是活跃在各类兴趣文化社交前沿的网络一族 , 他们向往在志同道合的圈子文化里互动 , 其强大的文化内聚力使得电竞、二次元、模玩手办、国风等小众文化消费市场日益火爆 。 据《2020Z世代消费态度洞察报告》显示 , Z世代人群约2.6亿 , 开支达4万亿元 , 电竞爱好者除了游戏本身的消费 , 买起周边产品也毫不手软 。 圈层文化用户拥有极强的付费意识 , 热衷于为精神娱乐买单 , 而付费理念的养成 , 进一步推动内容精深化发展 , 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
除了数字文化消费新业态的层出不穷 , 夜晚成为人们经历白天奔波后愉悦自我、积蓄“电力”的时段 , 文化夜市、夜游景区、24小时书店……灯火不熄的文化活动 , 共同构成了城市夜间生活体验消费的空间格局 。
然而在日常文化消费过程中 , 产品与服务只是载体 , 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满足 , “有用”和“有趣”成为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双重选择 。 一张3000元的跳舞卡对于“95后”舞蹈爱好者陈敏而言 , 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 但她说:“练习跳舞能塑造身形 , 让自己更自信 , 所以舞蹈卡再贵也要买” 。 不仅如此 , 近年来掀起的“国潮”热 , 让“消失”多年的老国货品牌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 消费国货已经成为“95后”“00后”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 , 彰显了“后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自信 。
2多动因催生文化消费新业态
跨界融通 , 为文化消费供给土壤 。 近年来 , 长短视频、直播、游戏、影视、文学等不同内容形态通过IP进行跨界联动 , 创造出了融合多种形态元素的内容新物种 , 并形成产业生态集群 , 丰富了文化供给的产品类型和服务样式 , 不断创造文化消费新热点 , 提升增长动力 。
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特征的平台融通 , 也为文化产品供给提供了信息流、商品流和服务流的有机融合 , 短视频和电商直播带货等将线下服务向线上迁移过程中构建新消费场景 , 推动文化产品在生产端、服务端和运输端实现产业协同 。
此外 , 供需互动进一步倒逼产业升级 。 疫情期间 , 包罗万象的云上生活让文化消费需求全方位呈现于网端 , 倒逼文化产业供给提质升级 。 艺术展览、景区旅游进行云端转型的同时 , 电影也开启了网络首发新模式 , 消费牵引文化供给的新业态、新模式升级 , 文化供给反哺拉动文化消费新增量 。
科技赋能 , 激发文化消费迸发 。 云端运行让游戏玩家们彻底摆脱硬件束缚 , 人工智能剪辑创造网络视频新形式 , AR/VR、高清特效和全息影像技术让传统建筑数字化展示……科技在影响当代文化形态建构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 二者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 , 在优化升级内容供给的基础上 , 创新满足消费者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和场景化的多样消费需求 。
- 杭州高新区:双轮驱动托起数字经济高地(高新区看创新②)
- 昨日上海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
- 小白买车 深耕用户价值,奇瑞捷途正式发布数字“旅行+”生活方式战略
- 中国青年网 数字赋能新征程,互联网“乌镇时间”如约开启
- 最新通报!上海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数字赋能,共创未来——中外人士热情期待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召开
- 上海新增2例本地确诊病例 浦东张江镇顺和路126弄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
- 未来消费零售巅峰对话:谈线上线下融合、谈数字化转型、谈未来规划
- 安永EY安永:数字化新兴科技——用“价值创造”引领企业“智能化发展”
- 郑嘉颖|郑嘉颖夸大儿子普通话比自己好,rafa用小奶音念数字软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