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谈度半|中国就造不出高铁飞机?高端制造业的需求是关键,没有日本的机床
上世纪80年代初 , 苏联海运公司派出的一艘万吨货轮 , 趁着早春的夜色缓缓驶出日本芝浦码头 , 在这艘货船上有一批特殊的高端设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 而五轴联动机床正是加工潜艇静音螺旋桨等军工装备的核心机器 。 东窗事发后 , 美国借日本违反巴统协定、自己失去对苏联核潜艇的探测优势为由 , 对日本东芝公司进行打压 , 罚了东芝公司150亿美元 。 但事后历史证明了日本只是一个背锅的 , 当时巴统协定内的不少成员 , 如瑞典、法国、西德等都暗自卖给了苏联机床 , 但美国选择性的敲打 , 只有日本一家受罚 。
文章图片
虽然苏联核潜艇静音性能的提高 , 与日本机床并无直接联系 , 但不可否认高端机床在制造业中的绝对地位 。 曾有人指出 , 没有日本、德国的机床 , 中国很难造出高铁飞机 , 特别是在航天航空等高尖端技术行业 , 只要日本德国不出口高端机床 , 中国火箭的加工制造将会走的很艰难 。 虽然这句话说得比较偏执 , 但侧面上反映了国产高端机床的一个困境 。
文章图片
说起中国机床的发展历程 , 我们起步的并不算晚 。 上世纪60年代初 , 我们曾制定了高精度精密机床的发展计划 , 在1958年到1965年的这7年间 , 我们研制的各类高精度机床高达26种 , 仅1965年一年我们就生产出500台高精度机床 , 与国外的差距并不算大 , 就连日本当时高精度机床的品种也不如我们全 。 当时机床界的两颗明珠——上海机床厂和昆明机床厂 , 为我国高精度机床锻炼出了一大批人才储备 。
文章图片
直到上世纪70年代 , 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的应用 , 推动着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发展 , 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 传统金属切削机床等开始迈向数控化 , 日本、欧美等国相继使自己的机床产品完全数控化 。 相对来说 , 中国的数控机床起步也不晚 , 1958年清华和北京第一机床厂采用分离元件技术 , 就研发出我国首台数控升降台铣床 , 但直到上世纪末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仍不足20% , 直到2013年才超过70%的数控化率 , 但毕竟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迈入数控化机床时代 , 成就还是值得肯定 。
文章图片
2009年中国机床的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德国 , 位居全球第一 , 并且保持了很长时间的领先 , 中国机床制造业的产值基本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 。 2012年沈阳机床更是凭借27.83亿美元的营收 , 拿下了世界第一 , 此时中国机床行业看似欣欣向荣 , 前途一片大好 , 但奈何好景不长 , 之后机床界的顶梁柱们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 , 中国四大机床巨头全部黯然离场 , 沈阳机床没落重组、大连机床破产、昆明机床退市 , 仅剩下秦川机床一棵独苗 , 但离世界10强的距离愈发遥远 , 强者已不再 , 中国机床业开始显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 。
文章图片
机床产值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链上 , 核心技术缺失、起步早但技术基础仍然薄弱 , 高端机床很大程度依赖进口 。 随着各国机床出口政策的放松 , 国外高端成熟的机床大量进入到国内市场 , 欧美在家门口打造出数控机床供应链 , 使得国内企业很方便就可以买到配套的产品 , 国产数控机床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压 。 同时在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上 , 一直伴随着“引进、合作、模仿”的影子 , 这种开发高端机床的模式 , 见效快、风险小、成本低 , 但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 。 时间一长 , 机床企业很容易对外来技术、设备产生依赖 , 削弱自主研发的能力 , 也使得自己很难掌握核心技术 。
- 中国5G市场新添一成员!9元套餐吹响价格号角,移动要留心了
- 全球半导体设备15强,ASML仅排第二,中国巨头未入选
- 中国信通院:截至8月,我国固定宽带月户均支出35.3元,你家是多少?
- 抢险探测应急救援消防灭火 中国智能特种机器人都在这
- 中国最低调科技企业,连续10年全球第一,却被误认为是国外品牌
- 汕头世爵影音获挪威音乐之旅品牌中国(包括香港,澳门)总代理
- 详细介绍一张有分量的图–16位中国超级富豪,难得坐一桌吃饭
- 三星、苹果搬离中国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去中国化”才是本质
- 智能手机热点可替代宽带?中国移动解答
- 看看日本企业的食堂,再看看中国京东的食堂,网友:差距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