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路|包商事件余音绕梁,再次警示三条“不归路”

1
去年破产重组的包商银行 , 善后事宜仍然余音绕梁 。
上周五 , 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称 , 在对包商银行接管期间 , 经清产核资 , “确认你行已严重资不抵债 , 无法生存” 。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 货币和监管当局根据包商银行已发生“无法生存的触发事件” , 决定对2015年包商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按照合同约定全额减记 。
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为补充资本而发行的债券 , 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 , 也有无固定期限的 。
资料显示 , 包商银行2015年发行即将到期的二级资本债为65亿元 , 加上持有期的利息 , 本金和利息超过了70亿元 。
由于资本债的特殊属性 , 当银行出现重大风险时 , 它的赔偿顺序是排在银行存款、其他负债之后 , 普通股权之前的 。
随着包商的破产重组 , 如今市场持有的二级资本债成了废纸一张 。 所谓全额减记 , 即持有人买者自负 , 本金全无 。
相对于对存款人的分级分类“打骨折”的兑付 , 银行同业持有的包商银行二级债权血本全无 , 这是我国金融市场破天荒第一次 , 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具有教科书意义的风险教育事件 。 许多人说 , 这让人想起当年的“广信事件”(注:1999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递交破产申请书 , 通过破产关闭) 。
2
这几年间 , 由于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 , 银行间金融市场业务风生水起 , 从早期较单一的同业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到同业存款、互相认购对方理财产品、二级资本债等 。
一些个体户式的民间票据中介从企业收购票据 , 通过银行内部人获得企业承兑授信信息 , 等银行给企业开出承兑汇票 , 便动员企业将票据背书转让至“中介”掌控的公司名下 , 票贩子通过与中小银行合作贴现背书 , 这样的汇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银行间不断地转贴 , 实现信用的循环放大 , 大量资金借助票据“空转” , 票贩子在巨额资金的倒腾中牟利 。
今年上半年 , 出现涉案金额高达200亿元的80吨黄铜变黄金的荒唐闹剧 , 而一块砖头包在废报纸里假冒亿元票据或者“狸猫换太子”等票据调包案前些年曾一度高发 , 其涉案金额巨大 , 关联关系复杂 , 社会影响恶劣 。
在央行和银监部门的重拳之下 , 票据业务风险的管理薄弱环节近年来得到了有效补漏 。 但与此同时 , 商业银行各种交叉性的表外业务十分红火 。 一些小银行 , 比如三线城市的城商行和十八线的农村商业银行 , 他们的资本债本来就比较难发行 , 一般是交叉持有 。 比如A购买B的资本债 , B购买A的资本债 , 复杂的还可能加入C三角交叉 。 这种交叉持有 , 实际上就是一种会计游戏 , 风险在小银行之间积累放大 。 一个环节出问题 , 可能就会产生链式的连锁反应 。
这些年类似风险事件高发 , 一个根本原因是“两多一少”——钱太多 , 金融机构太多 , 好标的、好资产太少 。 无奈之下都挤到同业业务上去 , 因为总是想着银行不会出问题 。
有个笑话 , 内地一家小银行的董事行长带着几个人到深圳某民营系资管公司 , 颇有“心机”的接待方安排洗了把澡 , 吃了大餐 , 几个亿的资金就出去“委托理财”了 。
几年前 , 我曾在某地开一个座谈会 , 多家中小商业银行代表心潮澎湃 , 满怀豪情地要实施“做大资管、做大通道、做大表外、做大投行”等四大战略 , 这与他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风马牛不相及 。 闻之大为吃惊 。
【归路|包商事件余音绕梁,再次警示三条“不归路”】我说这两种业务洞若天渊 , 打个比方犹如南极洲的天气数据对于夏威夷的天气预报作用一样 。 也曾善意提醒他们“要小心啦!传统商业银行与投行业务完全不是一回事 , 中小银行无论是人才储备、业务流程、风控体系都不能满足这些业务开展的需要” 。
记得当时问了他们几个问题:你们有业务基础吗?有人才储备吗?这些创新型业务的审批流程、风控体系与传统业务规章如何并线?如何进行新旧业务的风险隔离或者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