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险资“淡定”排查信用债持仓 还在捡漏“错杀”品种( 二 )


他表示 , 最近重点关注的有两大类 , 一类是很好的信用标的 , 但由于市场情绪影响被“错杀”的 。 其比一个月之前发的利差都会大一些 , 因此 , 公司新的投资在短期还会抓住一些这样的机会 。
还有一点关注的是 , 有一些市场交易盘 , 比如基金、资管产品等 , 因为流动性原因或者应对赎回需求 , 在卖出一些好债 。 “有的基金可能中间踩到了违约债 , 又被赎回了 , 但这个债它是卖不出去的 , 它就把其它的好债给卖了 。 ”
他表示 , 最近实际上是存在着因为市场整体人气受打击 , 一些信用类的资质更好的债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卖 。 这时候 , 公司对于十分确定的好标的 , 也趁机会买入一些 。
“险资有这点好处 , 都是长期资金 , 没有短期赎回的压力 。 所以 , 像这类事件出来 , 基本上受到打击最大的是随时会提供开放申购赎回这些产品 , 这些机构的压力很大 , 即使有价格差可能也得卖 。 ”他表示 , 险资作为长期机构的不同在于 , 别的机构不得不卖时 , 对于被“错杀”的或者因为流动性冲击被抛售出来的债券 , 反而是险资买的时候 。
中长期要考虑
信用投资能力够不够
在受访的一位保险资管资深债券人士看来 , 永煤债的违约事件并非灰天鹅 , 而是灰犀牛 , 永煤债违约不是第一个打破所谓信仰的违约 ,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 背后是高负债率、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长期积累 。 因而 , 永煤债们的违约以及反映出的问题 , 对于险资等机构的长期影响更值得关注 。
“这个影响从长期看 , 还是很不好的 。 ”他表示 , 一方面 , 体现出一些行业甚至一些地方有逃债的倾向 , 对市场信用环境形成了破坏;另一方面 , 对机构投资信用类资产形成了挑战 。
“从很多投资者角度而言 , 对于过去整体的高负债 , 实际上大家也接受了 , 觉得它是习以为常的 , 也形成了‘地方国企信仰’、‘城投信仰’ , 大家习惯于最后会有人来买单 。 ”他表示 , 随着风险事件发生 , 国内很多在做信用类投资的机构 , 需要思考的是 , 无论是从自身资金属性考虑 , 还是从所属行业特点考虑 , 是不是适合大比例地做信用类的投资 。
包括险资在内的投资机构 , 特别是债券配置型机构、持有型机构 , 长期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 相较而言 , 境外险资机构以及国内的一些外资保险机构 , 对于信用类投资是非常谨慎的 , 它们的风险偏好会低很多 。
“该不该买这么多这一类的大类资产 , 目前市场提供的风险回报是不是真的值?我觉得实际上这是挺大的一个问题 。 ”他表示 。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 结合整体的信用环境 , 机构投的很多信用债、信用类资产的整体风险回报是不成比例的 , 相较于它隐含的风险来说 , 买的是贵的 , 收益是低的 。
同时 , 他补充道 , 持有型的机构并非不能投资信用类产品 , 而是要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去做 。 从目前的情况看 , 以持有型为特点的投资机构 , 在信用类资产投资上 , 从投前、投中的评审研究 , 到投后的风险管理 , 特别是信用爆雷之后怎么去处置清收 , 甚至如何通过法律程度保全资产 , 在目前比较严峻的信用形势下 , 能力并不一定足够具备 。
【债券|险资“淡定”排查信用债持仓 还在捡漏“错杀”品种】他认为 , 在整体大环境下 , 国内以持有型投资为主的机构 , 包括险资机构 , 应该去考虑能力建设的问题 , 也应该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目前市场环境来确定风险偏好 。 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 , 在做大类资产配置时 , 对于信用债的投资定位 , 可能需要重新去考虑和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