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二 )


于是HEAT技术开始发力 , 基于该技术的专用反坦克武器开始批量出现 , 被运用到了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等武器上 。
当时的这类明星HEAT武器特别多 , 当年美国的“巴祖卡” , 德国的“铁拳”、“坦克杀手” , 英国人的“PIAT”、日本的“试做四式喷进炮”都属于早期HEAT武器 。
甚至还有许多非发射式的HEAT反坦克武器 , 比如给游戏带火的日本“反坦克刺雷” , 这东西堪称人操自导猪突式最终反坦克武器 , 想上靖国神社的墙就靠它了 。
德军也开发出了基于HEAT技术的磁性吸附反坦克雷 , 这东西有1.5和1.7千克两种 , 国防军标配板载装备 。
英国人更是早在1940年就开发出了68号反坦克枪榴弹 , 他们在二战中生产了800万枚这种可以通过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发射的弹药 , 但这玩意儿压根没见过战果 , 许多英军士兵还吐槽说这种枪榴弹根本炸不了步兵 。
苏联开发HEAT技术的时间可以上溯到20-30年代 , 二战时面对汹涌的德军铁骑 , 苏军不得不拿出一切东西应急 , 紧急开发出了一种名叫VPGS-41“石榴”的聚能装药枪榴弹 。
“石榴”拥有那个年代所有反坦克枪榴弹的问题 , 打不准 , 打不远 , 想远射就得考虑曲线弹道 , 磨损枪管 , 引信不可靠 。 因此 , 很多苏军战士宁可用反坦克去硬喷 , 也不愿用“石榴” , 它很快就从苏军中消失了 。
美军当然也有同类装备 , 他们一般使用M7枪榴弹发射器发射M9型反坦克枪榴弹 , 这种武器虽然不比苏联的先进多少 , 但在太平洋的岛屿丛林地带 , 用来对付狭路相逢的日军小坦克再合适不过了 。
德军的“37敲门砖”也用上HEAT了 , 还是超口径的 , 被称为Stielgranate 41高爆榴弹 。
Stielgranate 41可以装在37反坦克炮和37高炮上 , 总之口径对了就行了 , 反正是靠空包炮弹打出去 。 德军利用这种HEAT技术 , 重新将那些淘汰的小口径“敲门砖”们利用了起来 。
总之二战这类玩意儿实在太多 , 就不细说了 。
常规炮弹型的HEAT也有不少 , 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 人们无法良好解决线膛炮发射HEAT时的自旋问题 , 这极大的影响了其聚能爆炸射流作用 , 因此它们的穿甲性能比那些AP、APCR、APCBC差远了 。
比如虎式坦克的88mm KwK 36 L/56炮发射APCR弹的表现为:
100米穿深162mm , 250米为158mm , 500米为151mm , 750米为144mm, 1000米为138mm , 1250米为132 , 1500米为126 , 2000米为116 , 2500米为106 , 3000米为97 。
如果换成HEAT弹 , 则全部的数值为110mm , 怎么打都一样 。
这是HEAT的特点 , 它只需要聚能爆炸 , 所以无视发射动能和射击距离 , 但显然当时的技术无法解决弹丸自旋造成的影响 。
高速旋转的弹丸会让金属射流被分散、甩溅 , 甚至让不牢靠的炸高控制部件故障或断裂 , 后来这些个问题被滑膛炮、滑动弹带、压电引信给解决了 。
今天的坦克大多为滑膛炮 , 因此无论是APFSDS还是HEAT的发射都不存在问题 , 如果线膛炮发射这类弹药的话 , 则需要在弹体上增加一个减弱自旋的“滑动弹带” 。
问题是 , 二战时并没有开发出可靠的滑动单带 , 这是战后技术 。
上图.S坦克前面的栅栏就是为防御HEAT而设计的
二战以后 , HEAT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 它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去坦克的装甲” 。
穿深能力和可靠性跨步提升的HEAT弹 , 让战后的坦克越活越不是滋味 , 因为人们发现没有一种装甲技术能顶得住疯狂上跳的穿深数值 。
上图.后来的梅卡瓦坦克也是为了防御各种HEAT的毒打 , 整出了一堆防护措施
换言之就是——所有坦克 , 无论重型还是中型 , 在升级后的HEAT面前统统炮炮穿 。
那怎么办 , 凉拌!重型坦克被淘汰 , 脆薄脆薄的中型坦克开始出现 。
比如当年冷战欧线的扛把子德国“豹1”坦克 , 它就是典型的放纵型人格 。 因为知道自己挡不住HEAT , 所以干脆不要装甲了 , 把侧重点放到火控和机动上 , 如果苏军中真要冲上来 , 就靠风筝打法缠斗 。
法国更是放飞自我 , 甜薄脆的车型设计个没完 , 根本懒得要装甲了 。
也就美国和苏联因为家大业大 , 好歹维持了一点基本的矜持 , 没有搞的那么过分 。
这股潮流直到HEAT遭遇坦克的“口径墙”和人们开发出新型复合装甲为止 , 差点就让坦克走下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