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产业扶贫筑牢致富根基
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李慧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 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的根本出路 。 从大别山区到西南边陲 , 从武陵山区到秦岭深处 , 各地精准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 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 。
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一套以产业扶贫为基础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等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 在产业带动下 , 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贫困地区正阔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 。
政策支持 , 产业扶贫结硕果
“今年油茶籽收入在3万元以上 , 在产业基地务工还有近万元收入 。 ”谈及自家的10亩油茶树 , 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赤水村贫困户钟爱华笑容满满 。 以前母亲瘫痪 , 生活拮据 , 油茶树长起来后 , 钟爱华家里渐渐地度过了困难期 。
油茶是定南县扶贫产业的“龙头”之一 , 为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 县里向3892户次贫困户发放产业扶贫补助1342万元 。 当地已发展油茶林11.16万亩 , 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
目前 , 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6800万亩 , 油茶产业总产值达1160亿元 。 各地通过创新油茶产业经营模式 , 有效带动近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
2015年以来 , 全国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0多万个 , 建设各类产业扶贫基地30多万个 , 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 , 构建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致富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 。 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减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
目前 , 产业扶贫帮扶政策已覆盖98%以上的贫困户 ,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主的带贫模式不断创新 , 通过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方式 , 72%的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 , 产业带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
科技支撑 , 产业帮扶助脱贫
位于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曾是一个贫困村 , 2013年年底 , 全村贫困发生率为37.8% 。 近年来 , 德胜村将扶贫产业发展作为治本之策 , 形成了以马铃薯种薯育种和种植、光伏发电、民宿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 。
马铃薯育种和种植带富了德胜村 。 村民徐海成激动地说:“从盲目干变成撸起袖子加油干 , 从粗放种植到科技种植 , 我也成了马铃薯‘土专家’ , 我家大棚从开始的15个发展到28个 , 种上了马铃薯微型薯和40亩商品薯 , 越干越有劲 。 我们家也从破土房里搬进小洋楼里 , 过上了‘楼上楼下、宽带电话’的新生活 。 ”
产业扶贫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帮扶的过程 。 数据显示 , 全国有440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15000多名专家参与产业扶贫 , 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技术专家组、招募了4000多名特聘农技员、选聘了26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 , 实现了贫困县、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 。 通过技术培训和产业赋能 , 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大都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 , 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超过130万人 。
在脱贫攻坚中 , 各地培育了一批联贫带贫的新型经营主体 。 据统计 , 贫困县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企业6.76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发展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 , 主导产业基本都实现了龙头带动 。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的小黄花、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小木耳都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 这些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 , 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担当尽职 , 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 , 是社会帮扶力量的无私奉献 。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 , 龙头企业引来了、农民合作社组建了、科技专家带着技术进来了、产品销路通畅了……一个个产业扶贫故事背后 , 一幕幕攻坚克难场景徐徐展现 。 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 汇聚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