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何要洄游?三峡大坝那么高,下游的鱼要怎么游回去?( 二 )


虽然鱼类的减少与人类的过度捕捞、河流污染脱不了干系 , 但三峡大坝的阻拦也使鱼类生存的困境雪上加霜 。
三峡大坝一百多米的巨大落差完全阻隔了鱼类洄游的活动 , 且大坝泄水孔汹涌的水速和冲力也对鱼类逆流而上的洄游造成了阻碍 , 导致鱼类无法产卵甚至越冬 ,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 甚至出现过中华鲟为了洄游集体撞坝而死的现象 , 令人叹惋 , 引起了人们对大型水利工程影响江河生态的担忧 。
其实 , 在建设三峡大坝初期 , 专家们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 并设计了重重关卡以帮助鱼类成功洄游 。
如何让下游的鱼游到上游
为了更好保护长江鱼类 , 三峡大坝针对珍稀鱼类 , 采用了建立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和保护区进行专门保护 , 实施了中华鲟、胭脂鱼、达氏鲟等珍稀鱼类的增殖放流 , 保护长江珍稀鱼类资源 , 以防止物种灭绝 。 而对于其它鱼类来说 , 三峡大坝也采用了各种措施来帮助鱼类洄游 。
在建坝初期 , 坝的两边就修建了供鱼类洄游的通道-鱼梯 , 这是一种连续性阶梯式的水槽 , 使鱼儿可以通过鱼梯的缓冲和助力一步步洄游到上游 , 在鱼梯高处还设计了可供鱼休息的人工鱼池 , 可以缓冲水势 , 以保证鱼类顺利洄游 。 甚至 , 还为鱼设计了人工水箱 , 等鱼聚集得差不多时 , 就用升降机把水箱抬高到上游 , 打开闸门直接将鱼放回上游 。
但这样的措施效果平平 , 由于洄游通道太过狭窄复杂 , 而鱼类洄游通常呈聚集式大规模地迁移 , 就会显得有点“供不应求” , 而鱼类本身的智商似乎并不太聪明 , 有的鱼在受到三峡大坝的阻拦后仍然只是死脑筋地向前撞 , 并不会注意大坝两边还有可供洄游的通道 , 因此 , 即便是由种种举措的同时 , 每年为了洄游撞死在大坝上的鱼类还是不计其数 。
所以 , 人们也只能采取人工养殖放流 , 和人工制造洪峰的各种人工措施来帮助鱼类更好地繁衍 , 以保护长江鱼种多样性 , 这些措施目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三峡大坝对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 , 尤其是对库区和长江下游的洄游鱼类;除了会影响鱼类的洄游习性 , 在其它生态方面也都环环相扣 , 相互影响 。
建库后 , 随着水库流速的降低和水流扩散能力的减弱 , 水流净化能力也随之削弱 , 这导致水库附近的水域污染度也逐渐增加 , 含氧量降低 , 导致鱼类生存环境质量堪忧 。
而三峡大坝的修建 , 也使得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割为两个不连续的生态单元 , 除了会对洄游种类鱼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 还会影响到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 , 导致鱼类种族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丧失 。
遗传多样性使不同鱼类种族之间存在互补性 , 同物种之间保持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为鱼类提供了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 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鱼的种类及其新种类诞生的可能性都大为减少 , 也降低了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 而鱼的适应条件的不同也会因为水文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 因此 , 在遗传多样性丧失的情况下 , 鱼类对于水文条件的变化也会格外敏感 。
更让人惋惜的是 , 长江的珍惜濒危物种即将面临灭绝 。 除了洄游习性和生存环境受到阻碍和影响 , 人工实施的捕捞行动也使濒危鱼类的处境雪上加霜 。 不仅如此 , 三峡大坝截流后 , 中华鲟的产卵场区域水温的变化带来了滞温效应 , 导致中华鲟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产卵 , 最终影响到鱼胎的发育成长 , 对中华鲟的种族繁衍都极其不利 。
据统计 , 自截流以来 , 每年回到产卵场的成熟鲟鱼数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 雌雄比也严重不均 。 这让中华鲟的存在更加岌岌可危 。
除了中华鲟 ,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白鲟也在长江水电站落成以后就再也没有了踪迹 。 据专家分析 , 白鲟处于食物链顶端 , 食物供给需求大 , 需要很多鱼类资源才能存活 , 而长江流域鱼类资源近年来愈发下降的趋势已成定局 , 无法为白鲟提供充足的食料 。
除此之外 , 白鲟要产卵也要进行洄游 , 而由于三峡大坝的阻拦 , 回到上游非常困难 , 因此 , 如果再过十几年还未发现白鲟的踪迹 , 就几乎可以宣布其灭绝 。
所以 , 三峡大坝对洄游鱼类的影响十分显著 。 许多不容忽视生态问题都需要我们来进行解决 。
总结
三峡大坝的鱼想要从下向上游 , 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 三峡大坝对江河鱼类资源的影响也是我们人类除了防洪供电以外需要重视的一件事情 。 当前人类活动种类之多 , 范围之广 , 已经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湖泊 , 江河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 , 影响了鱼类种群的繁衍和遗传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