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疏远中国从江户中期开始-日本人的“身份移情”(上篇)


日本|日本疏远中国从江户中期开始-日本人的“身份移情”(上篇)
文章图片
日本|日本疏远中国从江户中期开始-日本人的“身份移情”(上篇)
文章图片
作者:岡本隆司 , 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
日本经济强势发展始于战国时代 , 到江户元禄年代结束 。 此间 , 日本的社会工业、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从而奠定了现代日本社会的基础 。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呢?
出版了《与中国史联系起来学习的日本全史》的冈本隆司(京都府立大学)将解说日本在江户中期“疏远中国”现象以及日本人身份认同的变迁 。
日本在16世纪的全球化中焕然一新【日本|日本疏远中国从江户中期开始-日本人的“身份移情”(上篇)】世界近现代史始于16世纪的欧洲大航海时代 。 与欧亚世界关联甚少的美洲大陆相联 , 促进了全球一体化 。 发现新大陆直接促成环大西洋近代化、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贸易 , 使西方国家几乎称霸全世界 , 这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开端 。
这次地理大发现也延伸到了东亚 。 应该说 ,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体制吸引着全世界到访 。 中国打破闭关锁国 , 销售丝绸、茶叶和棉花等特产 , 吸引大量海外商人 , 源源不断地赚取白银 。 这就是上回所说中国海的“倭寇情况” 。 这些是东亚当时的变化 。
日本也属“倭寇”之列 。 此次全球化使日本完成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转变 , 并且发生了内藤湖南(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所说的“身份转变” 。 在16世纪战国乱世、南蛮渡来、天下统一以后的日本政治史上 , 这一点尤为明显 。
日本从战国到统一的政治历程 , 也是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 。 发展的余波自江户时代初期持续到元禄中期左右 。 耕地翻了一番 , 人口增长了3倍 , 城市和农村兴起 , 日本完全面目一新 。
但是日本列岛不可能一直大开发大发展 。 17世纪末 , 长期开发和经济发展已达到饱和 , 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 到了18世纪 , 日本急需应对经济下行问题 。
而且日本在对外贸易中也不容乐观 。 虽然中日贸易往来一直稳固至17世纪中叶 , 但是随着列岛金银储量的枯竭 , 中日贸易规模逐渐缩小 。 这意味着丝绸、棉花和茶叶等依赖中国进口的商品供不应求 。
为此 , 日本开始从产品进口改变为产品自造 , 也就是“进口替代” , 国内经济随之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 从千利休(千家流创始人)等人的茶道中可以看出 , 曾经是奢侈品的茶叶开始走入民间 , 一旦停止茶叶进口 , 就只能在国内生产;京都的宇治市也开始正式生产抹茶、煎茶 , 但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继而开始在骏河等地生产 。
同样 , 为了减少进口 , 丝绸和生丝的替代品开始在信浓国和上野国(属东山道)生产;糖也在琉球和奄美群岛生产 , 后来成为萨摩藩(现鹿儿岛)的特产;其他地区也在努力研制和生产符合当地环境和条件的特产 。
这种“进口替代”促进了日本各地区的工业化分工发展 。 如果产品可以国产 , 那就不需要进口 。 随着金银储量枯竭 , 日本不可避免地实行“锁国”政策 , 这同时也意味着日本摆脱了对中国的贸易依赖 。
人口变化与“锁国”政策江户时代日本人口变化非常明显 。 经过经济大发展和大开发 , 到17世纪末 , 日本人口约增长至3000万人 。 但随着元禄时期经济泡沫破灭 ,18世纪经济停滞不前 , 日本总人口保持在3000万直到幕府末期 。 这就是在“锁国”政策下 , 日本当时的发展和贸易形势 。
也许这个数量是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上限 。 当发生灾害和极端气候时 , 农作物产量骤降 , 很快就会发生饥荒 , 导致很多人死亡 。
众所周知 , 从江户时代中期开始日本流行所谓的杀婴 , 是一种自发的、残酷的人口控制措施 , 反映当时经济情况 。 也就是说 , 当时日本人是在资源极匮乏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的 。
更甚者 , 从18世纪以来 , 日本的海外贸易几乎中断 , 真正进入了“锁国”状态 。 也看不到从海外引进的产品 。
但是 , 在因地制宜的自给自足、只对外采购必要物品的模式下 , 日本国内经济有所回暖 。 自产的茶叶和丝绸 , 当然也投入了此运转体系 。
上文提及的“疏远中国”不仅仅是指贸易上的 。 虽说是物质和精神是两个方面 , 但是在文化精神方面 , 日本也逐渐与中国疏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