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财经|PE/VC趁机“捞鱼”,股民才是“终极韭菜”,企业分拆“下崽儿”( 二 )


所以 , 当这类多元化公司要将子公司分拆上市时 , 多会得到市场欢迎 。
一方面 , 不论原母公司还是分拆后的子公司 , 估值都会有所提升 。 分拆前 , 子公司业务发展、商业模式、信息披露等仅作为上市主体的构成部分 , 不利于投资者对子公司的价值发现 。 分拆后 , 子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 资本市场更容易对其进行专业分析 , 对其业务发展进行更加合理的估值;另一方面 , 分拆前子公司通常只能选择债务融资 , 分拆后 , 子公司成为独立的上市平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 融资渠道会进一步拓宽 。
【融中财经|PE/VC趁机“捞鱼”,股民才是“终极韭菜”,企业分拆“下崽儿”】经济学家宋清辉也表示 , A股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 , 不仅可以拓宽A股公司子公司融资渠道、获得股权二次溢价等;未来还将形成示范效应 , 激励更多的上市公司去孵化创新企业 , 然后分拆登陆创业板、科创板等上市跑道 , 形成良性循环 。
自去年底政策落地 , 比亚迪、长春高新、生益科技等近百家公司对分拆上市表现出极大兴趣 , 并纷纷启动了分拆计划 。
今年6月 , 比亚迪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告 , 旗下比亚迪半导体完成A+轮融资 。 而此前 , 关于比亚迪拟分拆电池业务单独上市的消息已在市场传开 。 此外 , 海康威视、大族激光、华宇软件、楚江新材、格林美、利亚德、恒华科技等7家A股公司披露 , 已授权公司经营层启动分拆子公司境内上市前期筹备工作 。
据不完全统计 , 今年已有超过50家A股企业披露了分拆意向 , 三分之一为国企 , 三分之二为民企 , 且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细分行业等 。 在上市地选择上 , 选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占比70%左右 , 其中 , 11家子企业IPO申请已获科创板、创业板受理 , 进展最快的是辽宁成大和生益科技子公司 , 成大生物和生益电子两家分别在9月10月科创板过会 。
高禾资本分析认为 , A股境内分拆上市政策“落地” , 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 更是注册制理念执行“落地”的具体体现 。 更重要的 , 这将促使A股上市公司变身为自带“募、投、管、退”机制的超级产业投资基金 。
之于PE/VC:投资分拆项目 , 对资金体量要求更高 , 但更有投资保障
在行业人士看来 , 分拆上市将推动PE/VC等机构参与进子公司的投资 。
PE巨头重金涉猎分拆上市的例子不在少数 , 但更多的是在海外 。 数据显示 , 在美国 , 平均每年都会出现50家分拆出来的子公司团队 , 且子公司通常比其他类型公司进行IPO的几率高108倍 。 而早在2014年 , 弘毅、高盛等PE巨头38亿元入股东软集团两家子公司参与其分拆上市的投资 , 也曾在业内引起震动 。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家庆此前公开表示 , “投资分拆重组类项目 , 对基金的资本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 以君联此前投资经验来看 , 单笔投资基本在3亿-5亿元 , 也有项目的投资额达到了10亿元 。 ”
从2015年以来 , 君联资本先后参与了包括百度内部孵化出的作业帮、网易分拆出来的网易有道、东航旗下的东航物流、顺丰旗下的顺丰快运、海底捞关联的蜀海供应链等项目 。
“从标的项目选择上 , 君联的考量包括:项目是否拥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团队、君联是否能够为被投项目带来资金以外的价值贡献、项目投资经验在团队内部是否可复制传承等 。 ”李家庆表示 。
事实上 , 包括互联网巨头、大型国企等公司分拆的子公司 , 存在很多优秀特质会得到投资人的欢心 。
首先 , 产品技术经得住考验 , 市场前景有一定基础 。 子公司依靠母公司的行业专家 , 在新团队开始工作前就已经判断出市场机遇 , 知道产品是否具备继续开发的市场 。 此外 , 新产品一般也会作为原来产品的衍生 , 沿用母公司经过反复考验的技术和资源 , 产品和市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