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儿妈妈育儿|为什么疯狂逼孩子的多是妈妈?三个原因让人心酸
在影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 , 刚读高一的茉莉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跳楼自杀了 , 这个漂亮且品学兼优的女孩 , 在生前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反正也没人爱我 , 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 , 再见” 。
文章图片
林茉莉真的没人爱吗?
她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 , 父亲是大学教授 , 母亲是留美硕士 , 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 。 父母为她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 妈妈放弃了事业 , 在家悉心栽培她 。
但她没感觉到被爱 , 因为她总是被妈妈逼迫着 , 她爱好写作 , 但妈妈以会影响学业为由撕毁了她的小说 , 妈妈监视她 , 控制她 , 从小到大 , 她都努力迎合妈妈 , 用力地当妈妈心目中的好女儿 , 妈妈以她为荣 , 但她一点也不快乐 , 她的内心不断累积着压力 , 终于 , 当她再也无法承受时 , 她选择了放弃 。
茉莉的离开让妈妈无法接受 , 她发疯似的到处寻找女儿自杀的原因 , 她认为 , 茉莉那么优秀 , 不可能会轻生 , 但当她读取女儿最后一天的记忆时 , 她彻底崩溃了 , 因为 , 她终于明白 , 让女儿选择自杀的 , 正是她自己 。
影片中 , 妈妈失声痛哭 , 她看到了茉莉在她面前站着 , 冲她微笑 , 跟她说:妈妈 , 谢谢你 。
妈妈嘶声哭喊着:对不起!
只是女儿再也听不到了 。
文章图片
看完这部影片已是泪流满面 。
因为从里面 , 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妈妈的影子 。 身边的妈妈们 , 也包括我自己 , 总会有控制不住情绪冲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 , 总会有忍不住去催促孩子的时候 , 也总会有恨铁不成钢 , 抱怨孩子的时候 。
林茉莉眼里的妈妈 , 是不是也是孩子眼中的我们呢?
文章图片
为什么 , 疯狂地逼迫孩子多数是妈妈?
在很多家庭类的影视剧里 , 你会发现 , 里面喜欢逼迫孩子的 , 几乎清一色的是妈妈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逼迫孩子的也是妈妈占了绝大多数 。 为什么?妈妈总喜欢逼迫孩子?
三个原因 , 让人心酸 。
1、妈妈的身份认定 。
在我的身边 , 热衷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 , 风雨无阻送孩子们去上课的 , 是妈妈 , 为了就近照顾孩子 , 选择放弃工作 , 专门给孩子陪读的 , 也是妈妈 ,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 , 到场的90%以上是妈妈 。
妈妈是一种身份 , 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 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 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
女人十月怀胎 , 生下孩子 , 经历哺乳期 , 自然而然地 , 妈妈跟孩子的联系要比爸爸跟孩子的联系更加紧密 。
除此外 , 在社会角色分工中 , 女性的家庭属性更强 , 其实从远古时代开始 , 就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在外狩猎 , 而柔弱的女性照顾家庭 , 之后就演变成 , 则是男性在外工作挣钱养家 , 女性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养育孩子 。 这种一种传统分工 。
文章图片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女性外出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 , 而中国就是全球女性就业比例最高的国家 , 根据2010年的一组数据 , 在中国 , 女性的工作率超过70% , 与男性的80%工作率十分接近 。
所以 , 中国的女性除了要延续过去照顾家庭的责任 , 还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 , 而不仅限于家庭 。
但过来人都知道 , 家庭和事业是根本不可能兼顾的 。
所以 , 为了照顾好孩子 , 很多女性选择在家带孩子 , 或是弱化自己的职场角色 , 不求事业有成 , 但求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行 。
- 看看学霸的“草稿纸”,懂得自律的孩子,人生就像开了挂
- 红薯和紫薯的好吃做法,外酥里糯,营养甜香,孩子爱吃的育儿美食
- “我不管,我就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家长该进行束缚
- 妈妈不顾危险用糖果诱孩子下井,只为取遥控器,网友:这是亲妈?
- 育儿专家坦言:凡是将来有所成就的孩子,其家长都有着这些特征
- 妈妈不顾医生劝阻,给宝宝“剃满月头”,半年后孩子发量“感人”
- “两个孩子我真的带不了”二胎妈妈准备工作,婆婆带俩娃太辛苦
- 育儿心理学:了解“标签效应”,别无意中让孩子成为“笨小孩”
- 哄睡半小时,放下一秒醒!妈妈哄睡多做好3件事,宝宝轻松睡过夜
- 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带出来的娃有啥不同?等上幼儿园后,差距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