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硅谷互联网创新之“死”( 三 )


从2019年开始 , 美国国会和司法部便开启了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 。 2020年10月 , 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长达450页的《数字市场竞争状况调查报告》 , 通过多方举证展现了科技巨头们对行业良性竞争和科技创新的阻碍 。 今年6月 , 美国国会众议院公布了五项以草案形式存在的法案 , 如果最后通过的话 , 科技巨头们的未来的收购将十分困难 , 并且可能面临业务拆分 。
然而 , 尽管正处于反垄断的风口浪尖 , 巨头们的收购步伐也丝毫没有放缓 。 今年年初以来 , 科技公司在收购价值不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的数量再次创下纪录 , 比 2000 年的同期水平高出约 40%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人员表示 , 大型科技公司的连续收购是一种“吃豆人战略” , 独立来看 , 每一次收购似乎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 但数百次较小收购所产生的集体效应将导致巨头垄断 。
巨头不断将触角向上下游延伸 , 打造生态的同时也竖起高墙 , 留给创业者的空间越来越小 。
流失的创新力量 在科技巨头垄断的另一面 , 还有硅谷创业者的消减 。 创新之道 , 唯在得人 。 任何创新模式的发生 , 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维创新 。 然而 , 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地区的硅谷 , 创新力量却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而逐渐流失 。
“车库文化”曾被认为是硅谷精神的缩影 , 惠普、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一代又一代的顶尖科技公司从车库里诞生并走向世界 。 今天 , 坐落在Palo Alto安迪生大道上的惠普车库被官方认证为“硅谷的诞生地” , 吸引着万千创业者、科技从业者到此朝圣 。
“车库文化”代表了创业者们在那个没钱、没资源、没员工的年代 , 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 在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去创造和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 。 比如 , 当年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用仅有的538美元自行研制并组装了惠普第一个电子振荡器 , 乔布斯东拼西凑了1300美元做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 。
而今天的硅谷 , 科技公司员工的平均年薪中位数已经超过12万美元 , 公司的福利待遇足也以让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财富和安逸人生 , 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九死一生的创业场 , 如果是你 , 你会作何选择?
艰难困苦 , 玉汝于成 。 如今的创业者想要在硅谷创业 , 显然需要比过去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 不仅要敢于拒绝高薪的诱惑 , 还要在巨头的版图之下去努力找寻生存空空间 。 一穷二白的车库时代一去不返 , 取而代之的是激流涌动的资本角逐 。
除此之外 , 硅谷节节攀升的创业成本也让很多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 近二十年来 , 硅谷科技的繁荣催生了巨额的财富 , 但同时也让硅谷迅速成为了全世界“最贵”的地区之一 。 上个月Joint Venture刚结束一项对硅谷人才吸引力的调查 , 其中 , 有71% 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硅谷的生活质量比五年前更差 , 有56%的人表示考虑会在未来几年内离开硅谷 。 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了主要推动因素 。
对于创业者来说 , 员工的工资、场地租金、运营成本成为了在硅谷创业绕不开的问题 。 想要车库创业 , 首先得有钱买得起一个车库吧?但如今 , 硅谷地区的房价中位数已经来到了140万美元 , 对于那些刚毕业、拥有最多创业想法的年轻创业者来说 , 这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
即便是苹果、亚马逊、微软等这样不差钱的巨头们 , 近几年来也在硅谷飞升的运营成本下 , 将新增办公室和招聘重心放在了成本更低的地区 。
如今 , 创业者想要在硅谷的创业修罗场上生存 , 除了一个卓越的创业想法之外 , 资金、人脉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 。 过去靠自己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功道路再难易复制 , 他们需要奔波在各个路演和投资人中间 , 让创业这件事变得复杂了许多 。
从以上种种中我们可以看出 , 近年来 , 无论是从科技大环境还是创业者本身来说 , 硅谷的创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 但即便如此 , 不可否认的是 , 硅谷目前还仍然是世界科技的中心 , 聚集了最多的科技企业、最顶尖的风投机构和最优秀的人才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 科技的更迭也需要时间的的沉淀 。 近些年来的硅谷也并非没有优秀的创业公司出现 , 只是它们中的很多从大众熟知的消费端转向了看不见的企业端 , 也有很多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中提前布局 , 等待着技术奇点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