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煤债|僵尸国企成信用债违约“主角” 市场风险可控需警惕无序违约( 三 )


明明就对采访人员称 , 从近期永煤已完成付息来看 , 对债市负面冲击有明显缓解迹象 , 但如果最终没有合理的结果 , 相信仍然会提升信用利差 。 这将对避险资产是明显利好 , 比如利率债 。
但在齐晟看来 , 由于该事件化解过程存在不确定性 , 所以短期内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蔓延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 因此对于利率债 , 建议短期不着急去抄底 , 可采用防御策略 。 “等到流动性和信用风险化解的路径更清晰之后 , 估值水平进一步下跌 ,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配置时间点 。 ”他称 。
这主要由于 , 一方面 , 非银方面存在较大压力 , 由于信用债违约事件 , 投资者会选择将固收类产品的资金赎回 , 规避不确定性 , 如此一来 , 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和可转债也会受到牵连;另一方面 , 当前社融增速仍在反弹中 , 贷款增速较高 , 央行“放水”稳定经济的必要性并不是很强 。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永煤事件虽然对债券市场冲击比较大 , 但目前还未得到更高层面监管的关注 。 该事件还没有影响到整体的流动性 , 并未引起市场资金面的紧张 。
颜色称 , 债券定价反应的是潜在的风险 , 发生风险问题时 , 很难判断是否属于逃废债 , 如果需要监管解决所有债券市场出现的问题 , 这样的市场是不合理的 , 也会助长道德风险 , 要尊重市场 , 让市场来解决问题;同时 , 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在处理此类信用债问题时 , 央行或将发挥一些协调作用 。
警惕“无序违约”风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近期发生的信用债连续违约事件也反映了信用债市场长期存在但被忽略的问题 。 一直以来 , 由于事实上刚性兑付的存在 , 再加上单纯对国有企业的信仰 , 大量信用债的基本面风险被低估 , 信用评级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基本面情况 。
“让信用债市场的刚性兑付格局被打破 , 让潜在信用风险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 , 让未来的信用评级更加准确地反映违约风险 , 这本身是正确的方向 。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称 , 然而 , 当前中国监管部门应该把握好度 , 既要让风险逐渐释放出来 , 又要避免风险的集体爆发与相互叠加 , 避免防范风险的行为本身加剧风险 。
这就意味着 , 要避免国企债务违约现象的过快蔓延 , 甚至演变为一场信用风暴 。 近期 , 个别AAA级主体的信用事件的确破坏了债市此前的违约有序性 , 其结果是造成了其他发行主体的债券被抛售 , 提高了债券市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 。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称 , 相较其他融资方式 , 债券融资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押品少等特点 , 而这些特质正是来源于债券市场一直保持着较低的违约率 , 且处于有序违约的状态 。 有序违约的市场秩序来之不易 ,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监管部门的细心呵护 。
张旭表示 ,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 叠加受到疫情的冲击 , 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不可避免的加大 , 无序的违约很有可能打击市场信心 , 提高债券市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 。 “只有违约的有序性得到维护 , 才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 , 有助于市场成长以及信用定价的合理化 , 让中国债券市场更为健康的发展 。 ”
目前 , 对于可能存在的“逃废债”等行为 , 监管已经出手 。 交易商协会已对永煤控股等相关机构启动了自律调查 。 交易商协会强调 , 在调查过程中 , 若发现相关机构违反自律规则的 , 将予以严格自律处分;如相关机构存在涉嫌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行为的 , 将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 。
明明称 , 结合近期的监管态度 , 未来对于逃废债或不履约等行为 , 监管将继续保持严格管控力度 。
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在上述致信中称 , 作为履行出资人管资本职责的特殊机构 , 将持续加大省属企业债务防控力度 , 做到提前15天预警 , 并调动省属国企形成合力 , 形成强大资金池 。 在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强力协调下 , 确保到期债券不会出现一笔违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