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三尺讲台织密“人生经纬”

:原题为_安徽日报|三尺讲台织密“人生经纬”。
【安徽日报|三尺讲台织密“人生经纬”】“今天课前我准备得充分吗?教学效果怎么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每天晚上 ,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教师瞿永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前都要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 这是她工作34年来养成的习惯 , 源自对这份工作深沉的热爱 。
瞿永先后担任过《机织工艺》《织物结构与设计》《纹织设计》《现代织造工艺与设备》《织物CAD》《棉织工艺与计算》《纺织概论》等数十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 在带领学生探究面料领域的科学道路上 , 瞿永动足了脑筋 。 经线和纬线的不同交织方法 , 会产生不同种类的织物 。 学生们刚开始学习织物组织时 , 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 学起来感到有些吃力 , 她就琢磨能不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 她买来彩色卡纸 , 裁成细细的纸条 , 模拟纱线 , 按经纱和纬纱的交织规律 , 手工编织制作各种组织的织物模型 。 有了这些教学助手 , 同学们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 为了把同学们设计试织出来的织物进行分析比较 , 她利用课余时间扫描学生织出来的面料 , 在课堂上进行点评 , 指出每块面料的优点和不足 , 分析面料瑕疵点产生的原因 , 与他们一起讨论改进方法 。 虽然这样做费时费力 , 但学生设计面料的水平明显提高 。 实训课上 , 瞿永既要指导学生设计 , 手把手耐心地教他们织布操作 , 还要解决实训中随时出现的织机故障 。 实训结束后 , 为了确保第二天设备使用得流畅 , 她还要仔细检查每台织机 , 忙得汗流浃背却乐此不疲 。
30多年来 , 无论是服装面料 , 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要想跟上时代脚步 , 必须主动作为 。 2010年 , 学校准备开设利用计算机设计面料的课程 , 重任交到了瞿永身上 。 整个暑假 , 她从早到晚在电脑上反复练习 , 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 , 同时把每个步骤和设计图详细记录下来 , 编写了20多万字的讲义 , 为全校师生开设这门新课铺平了道路 。
“让每一个高职毕业生都有过硬的技能”是瞿永最大的愿望 。 作为省级专业带头人 , 她率先在学校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 。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教学方式 , 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学校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 她本人也先后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一级纺织面料设计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 瞿永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分层教学 , 安排难度层次递进的操作任务:基础好的学生 , 让他们设计花纹图案较复杂的织物;基础较差的学生 , 让他们先设计简单、基础的组织织物 , 逐步提高设计难度 。 分层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学工作量 , 但充分挖掘了基础好的学生的潜能 , 让他们的设计能力更加突出;同时也提高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连以前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喜欢上这门课 。 当他们看到自己设计并试织出来的面料 , 这种因成功的体验而获得的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 激发了学习兴趣 。
亲其师 , 信其道 。 瞿永说:“我始终把‘平等、理解、尊重、信任’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走下课堂 , 她会拉着学生谈心 , 不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 创造条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
2018年 , 瞿永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比赛 。 这个大赛不分组别 , 只要是在校生 , 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都可以参加 。 身为高职生 , 参赛选手们倍感压力 。 瞿永不断给学生鼓劲 , 利用午休、节假日帮助他们训练 , 和学生一起在小样织机上穿经、接头、织布 。 一个设计往往要经过几十次的试织才能确定方案 。 最终 , 这支队伍的作品在来自全国25所高校的176个参赛作品中名列第四 , 获得一等奖 。 在获悉这份难得的结果时 , 团队师生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 近年来 , 瞿永指导学生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大赛、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等赛项一等奖 , 并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