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配角岂是“工具人”
:原题为_安徽日报|配角岂是“工具人”。
【安徽日报|配角岂是“工具人”】影视作品如何塑造角色 , 关乎创作成败、观众口碑、市场反响 , 无疑是重中之重 。 角色塑造千变万化 , 虽有内在规律但并无固定模式 , 然而如今有一类角色被观众戏称为“工具人” , 因其过于遵从固定模式 , 仅仅是工具化的存在 , 可以说一语道破了影视创作中的一些问题 。
所谓“工具人” , 是指创作者对某个角色的认识不足、塑造不够 , 角色形象单薄、乏善可陈 , 仅仅是为了衬托主角、推动剧情发展 , 或满足观众的猎奇、“爽感”而存在 。 当然 , 影视剧角色众多 , 不可能一一铺陈 , 主角配角之分当属正常 , 有的配角戏份较弱 , 主要起到“功能性”作用 , 观众也可以理解 。 但如果把这个“功能性”过分放大 , 配角失去了作为“人”的多面性 , 不再有独特个性的光彩 , 没有深入解析的空间 , 只剩下简单粗暴的表达 , 就难免沦为“工具人” 。
配角从来就有 , “工具人”如今尤多 。 其实 , 配角塑造得好 , 同样出彩 , 让人念念不忘 , 好作品中从来不乏好配角;反之 , 如果缺少对角色的立体展现 , 只在离奇的剧情上一路狂奔 , 主角也有可能成为“工具人” 。 现在的问题是 , 现实题材影视剧扎堆上演 , “工具人”也扎堆出现 , 而且面目雷同、悬浮肤浅 。 为了体现女性独立成长的艰难 , 就必然有重男轻女的父母;为了衬托“大女主”魅力无穷 , 所有的男配都得围着她团团转;为了迎合观众对某一类“人设”的喜爱 , 拼命往角色身上安插极致情节 。 对这类工具化的角色 , 初看尚能接受 , 再看不免疑惑 , 这些角色似乎不是在“做自己” , 而是处处“为他人作嫁衣裳” , 看似强化冲突推动剧情 , 实则违背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
“工具人”泛滥 , 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 , 而是与时下影视创作话题化、热搜化、大数据化 , 迎合市场、“人设”刻板、冲突至上等现象紧密相连 。 按照所谓的大数据和市场趣味 , “计算”出什么剧情能火、什么“人设”讨喜或招恨 , 以此为导向进行创作 , 为了强硬地制造矛盾冲突 , 不得不把人物都扭曲成极品 , “工具人”由此越来越多 。 看似个性鲜明 , 其实只是流水线上打造的产品 , 除了能有效挑动观众的情绪 , 为火爆的话题提供更多燃料 , 其本身是反智、反逻辑、反现实的 , 并没有多少艺术和审美价值 。
有位演员曾说过 , “只有小人物 , 没有小角色” 。 言下之意 , 再不起眼的角色 , 认真体会 , 用心去演 , 也能演出角色的魅力 。 表演如此 , 创作更是如此 。 历数名家经典 , 往往笔下人物众多 , 个个活灵活现 , 即使着墨不多者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红楼梦》中 , 丫鬟们性格各异 , 并没有因身份卑微而面目模糊 , 即使只出场一次的焦大 , 撒泼的话里也有很多解读空间 。 《茶馆》中 , 各色人等来来往往 , 命运迥异又殊途同归 , 每个人的小故事共同编织成时代的大悲剧 。 这些角色没有创作上的依附性 , 在作者眼中他们是平等的 , 再小的角色都是值得尊重的 , 他们首先得“做自己” , 说自己的话 , 按自己的逻辑行事 ,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 然后再去发展矛盾冲突 , 而不是如“工具人”一般只剩下符号似的存在 。
配角沦落为“工具人” , 是急功近利、快餐式创作的结果 , 是现实题材创作理念的倒退 。 相比之下 , 反倒是一二十年前的一些经典影视作品 , 人物丰满、生动 , 各有各的面貌 , 各有各的品性 , 形成一幅幅多姿多彩、耐人品味的群像图 。 最近 , 这些老剧在网络平台重映 , 获得很多网友追捧 , 网友还不断为诸多角色赋予新的内涵——立体而丰满的角色才有更多解读空间 , 也才能超越时空打动人心 。 经典虽难以超越 , 但总要心向往之 。 在现实题材剧火爆的今天 , 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老剧 , 琢磨琢磨怎样打磨角色 , 或许不无裨益 。
- 时尚资讯和热点|多次演视后的少女版,在TVB演11年配角,28岁气质姣好!
- 安徽日报|三尺讲台织密“人生经纬”
- 安徽日报|秸秆博览会“签单”265亿元
- 安徽日报|安徽紧急检测一批冷冻食品!
- 安徽日报|秸秆博览会集中签约187亿元
- 安徽日报|“贴地飞行”拉近城市圈
- 安徽日报|安徽颍上县张洋小区升为中风险,慎城镇全员核酸检测!
- 奖项|李宗翰荣获中美电视节最佳男配角 演技实力备受认可
- 安徽日报|村庄颜值高 乡风气质佳
- 安徽日报|促进“双循环”,激发消费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