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双11复盘:从价格逻辑到价值逻辑


双十一|双11复盘:从价格逻辑到价值逻辑
文章图片
双十一|双11复盘:从价格逻辑到价值逻辑
文章图片

这个双11 , 不一样 。
文丨华商韬略 陈 兰
平台是个台子 , 台上是商业连续剧 , 永远有新内容 。 但台子稳不稳 , 关键看柱子 , 柱子其实就是理念 , 是它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
【“消失”的实时大屏】
从2009年阿里搭建第一届双11购物节舞台 , 到今天 , 双11走过13个年头 。
2009年-2010年 , 经历金融危机的世界从不安开始走向复苏 , 消费成为许多人的寄托 。 当然 , 怎样消费 , 也成为一种选择 。 2009年 , 中国楼市在2008年的动荡之后 , 尚未走出低谷 。 孙骁骥在《购物凶猛》中写道 , 2010年 , 摇号购车的政策开始在北京实行 , 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也开始了拍卖车牌、汽车限购等措施 。 汽车消费的限购 , 一夜之间从北京一地的现象成为席卷全国的“潮流” 。
从这个角度说 , 双11是不早不晚踩在时代鼓点上 。 网上消费是不限购的 , 而所谓口红效应 , 正好满足走出“危机”的人们的消费心态 。 与此同时 , “5折”对于中国商业社会而言 , 确实是一种全新的价格逻辑:当社会都对价格敏感之时 , 消费的价格需求弹性会很大 。 一块钱掰成两块花 , 有足够的吸引力 。
价格对应数字——双11的遗产之一 , 还在于创造了一块实时显示数字的大屏 , 每年各路记者、江湖豪杰汇聚杭州 , 看着大屏上的数字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 , 在共同兴奋与嚎叫的氛围中 , 所有人红光满面、眼带星星 。 沉浸在数字的磁场中 , 所有人的肾上腺素会一起飙升 。
这种兴奋是人类对于“速度”的膝跳反射 , 也构成了“欣欣向荣”最基础的刻度 。
但今年 , 天猫双11取消了数字大屏 。 这件事本身不大 , 但象征意义不小 。 这与其说是一种策略性调整 , 不如说是一种新的适应和思考:消费不可能永远一飞冲天 。 从5200万到5400亿 , 增长万倍 , 双11贯穿了整个天猫的发展进程 , 与国家经济大盘的拟合度越来越高 , 相应的 , 它也要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吻合 , 比如 , 告别速度情结 。
消费侧心态其实也在变 。 2009年 , 中国GDP为34.05万亿元 , 到了2020年 , 已达到101.59万亿元 , 翻了接近2倍 , 人均生活水平提升显而易见 。 在直播等冲击之下 , 大家对网购大促的新鲜度自然下降 。 这也是十几年来 , 双11消费教育的一种自然结果 。
消费不安全感的下降 , 也是实打实的 。 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说:“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 , 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 。 ”弥漫于社会每个角落的不安全感迫使人们纵身一跃 , 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消费狂澜之中 。 尽管“价格敏感”人群一直存在 , 市场还有看不见的手 , 但十几年发展后物质充裕显而易见 , 消费者买不到、怕错过的焦虑大大降低 。
以前 , 一件衣服、一个书包这样的日常物品才是消费者蹲守的目标 , 而现在 , 大家电、名牌化妆品 , 甚至一辆车、一套房子 , 都有可能在平日的直播间里被一抢而空 。
数字的迷恋是有天花板的 。 在2009年左右 , 国家还会公布每年又新增了多少网民 , 并引发极大关注 。 但到今天 , 已经没有人再关注边际上的增长 , 因为它已经是阳光、水与空气 。
从国民经济与内需角度看 , 增长依然重要 。 但增量不只是一个大数 , 这13年里 , 双11 , 集中展现了中国消费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 以及世界技术的改变 。
95后消费者和三四线城市消费力悄然崛起、传统品牌自我改革地向年轻化转变、通信技术从3G跃升到5G……理念、技术的增进 , 比消费数字的增长更有意义 。
【一个明确的使命】
双11如何实现自我革命 , 超越双11?
有人说 , “双11其实是一个容器:你热爱什么 , 它就是什么 。 ”
电商 , 是平台逻辑 , 是时代的镜子 , 功能就是满足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 当然 , 除了物质追求 , 也可能是精神追求 , 比如低碳环保 。
这些年来 , 双11的快递包裹一直为人诟病 , 也一定程度上被打上消费主义、不够环保的标签 。
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方式不容易 。 电商发展经历20年 , 包裹还在高速增长 , 向外看 , 尽管不少发达国家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 , 但绿色消费没有如约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