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约死群,他救了20个年轻人( 二 )


毫无疑问 , 蓝鲸游戏满足了组织人的救世主心理 , 而组织人也利用了人们的求死意志或好奇心 , 使用与邪教、传销类似的洗脑术进行恶意引导 。
先从“蓝鲸游戏”这个名字说起 。 鲸鱼是一种会集体搁浅自杀的大型哺乳动物 ,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 , 它被描绘成地球上最孤独的生物 。
心智尚未成熟的“中二少年” , 往往对这类唯美、符合心境的意象怀有共鸣 。
加之涉世未深 , 未成年人防备心不足 , 被吸引到一个阴谋式游戏里成为祭品 , 实在令人叹惋 。
在不少父母眼中 ,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 , 除了在家就是上学 , 哪怕有烦恼和压力 , 又能有多严重呢?
孰知 , 越是听话懂事、外表如常的孩子 , 内心越可能掩藏着溃败 。 青少年能接触到的天地比成年人更狭窄些 , 也因此 , 当挫折来临时 , 就是加倍密度的敏感和伤害 。
对于部分有自毁倾向的人来说 , 比起面对生活的麻木和困顿 , 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战栗 , 恐怕更能让他们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 。
苦难总能分化为万千形态 , 压制众生 。
当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 , 而当事人也没能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时 , 只会愈发觉得生而无望 。 此时一旦陷入自杀群 , 极容易走向不归路 。
03
群友约死群主担责
2016年11月 , 蓝鲸游戏的原设计者被逮捕入狱 , 被判有期徒刑3年4个月 。
2017年 , 网络各大平台对蓝鲸群进行排查和处理 , 对相关关键词的搜索进行屏蔽 。 目前大多数网络约死群也已经被封停 。
在网上搜索“自杀”等关键字 , 要么会显示空白 , 要么会看到心理救助热线和劝阻文案 。
江苏常熟19岁的小姚已经完成蓝鲸游戏的前49个挑战 , 在决定自杀时 , 因为害怕而没有成功实施 。
放弃任务后 , 他还和游戏管理员商量 , 打算更换其他方式进行 。 所幸警方接到举报并及时介入 , 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 [4

也有人稀里糊涂地参与过共谋 。
大学生田乐因为好奇而被拉进一个蓝鲸群 , 并被任命为管理员 。
在为蓝鲸“上级”筛选、核查玩家一段时间之后 , 他渐渐觉得不对劲 , 想办法逃离了 。 他事后心有余悸 , 也仍要面对人生许多未解的困惑 。
从初二到大三 , 田乐一直在大量阅读和研究各种学科 , 反复思索生死、真理与存在主义 。 蒙昧曾让他不满和无助 , 走过弯路以后 , 他重返生活探索答案 。 [5

无论如何 , 生命仍是最宝贵的 。 /unsplash
网络志愿者们自发地组织起“捕鲸计划” , 潜入蓝鲸群劝生 , 或是组建新的蓝鲸社区 , 号召人们完成自我鼓励的游戏任务 。
也有网友潜入某蓝鲸群准备举报时 , 发现是个冒牌货 , 于是和对方斗智斗勇 , 还把过程放到网上 , 引发围观 。
不少人在底下戏谑 , “现在的孩子就是作业太少”“骗子发现自己被骗了” 。 假蓝鲸群的出现 , 让猎奇者和吃瓜群众们失望了 , 也让不甚了解的人误会那些曾经死于这场游戏的孩子 , 只是因为“小孩自己太笨”“抗压能力太差”“社会阅历太浅” 。
于是 , 寻短见者投向隐蔽更深的约死群 。
更换群名 , 设置更严格的验证条件 , 只要有心 , 总能钻到探射灯照不见的深海里 。
我们无法揣度 , 仍在活跃的那些网络聊天群的组建者们是何居心 , 只能祈祷这种伤人伤己的案例不再发生 。
关于群友约死群主是否要担责的问题 , 有律师认为 , 如果群主在群内怂恿他人自杀或提供建议 , 那么涉嫌构成故意杀人罪 。 如果没有唆使但放任不管 , 也要根据行为程度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 。 [6

学校和家庭应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 /unsplash
并非人人都能悬崖勒马 。 如果缺乏专业心理学培训 , 劝生者们的成功率不会高 。 但有所行动 , 总比放任不管强点 。 自杀极少由单一原因引起 , 有的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 , 有的是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 最重要的是 , 大多数自杀其实都是可以预防的 。 80%自杀的人曾给身边人口头或行为的暗示 。 因此 , 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 , 对任何形式的自杀念头 , 我们不妨留个心眼 , 可以用温和、不加评判的语气与对方交流 , 判断事态的严重程度 。 [7
或者拨打一线城市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 , 寻求更专业的救助 。相比抵制约死群和死亡游戏的传播 , 持续关注自杀未遂的人显得更加重要 。 因为只有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 用社会性支持唤起其自救意愿 ,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