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约死群,他救了20个年轻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位46岁的湖北父亲 , 前几天在网上火了起来 。
他的儿子只有21岁 , 却选择烧炭自杀 。
那之后 , 胡明就一直被不解和痛苦折磨 , 因为自己的儿子在选择自杀前 , 并未表现出一丝异常 。
劝生者胡明 。 /《和陌生人说话》截图
【|卧底约死群,他救了20个年轻人】直到有一天 , 他通过儿子的社交账号 , 意外地发现一个“约死”QQ群 。
这个群里的网友 , 全都是负面情绪极重、求死意愿强烈的人 。
怀着对孩子的愧疚 , 他开始在这个群里做劝生者 , 希望以绵薄之力 , 挽救那些濒死的陌生人 。
这位父亲揭开的只是帷幕一角 。 在广大的互联网世界里 , 类似的群有很多 。
寻死的青年悄悄聚集 , 这个数字在隐秘上浮 。
01
复活的“蓝鲸游戏”
借助搜索引擎 , 我们可以发现最早可见的关于“约死群”的报道出现于2010年 。
约死群大多是由网友自发组建 , 在互联网上暗自传播 。
成员会在群内交流具体的自杀计划和经验 , 对比哪种方式成功率更高、痛苦程度更轻 , 并怂恿其他成员去实施 。
在这里 , 自杀成功的案例会被羡慕和模仿 , 连日常聊天的图文也满满的阴间气息 。
群内还会有一些暗语 , 例如“烧烤”是烧炭、“蹦极”是跳楼、“荡秋千”是跳崖、“潜水”是跳河 。
如果有群友报出一个地点 , 会有人回话 , 表示愿意同行赴死 。 [1
相约网络 , 反而催化了人的求死情绪 。 /unsplash
而另一个更为人所知的自杀模式 , 叫做蓝鲸游戏 。
它于2017年起源俄罗斯 , 通过互联网流传到国内 。
蓝鲸游戏内部人员会先在社交平台上主动搜寻 , 或者释放信号愿者上钩 。
锁定一些潜在对象后 , 就与之谈论死亡是什么、世界是否存在、活着是否有意义等话题 , 考察对方进入游戏的可能性 。
要成为玩家 , 还必须先向组织方提交身份证、住址甚至裸照等私密信息 , 随后游戏启动 , 就是要接受50个任务 , 并无条件完成 。 从网上流传的清单来看 , 这些任务以自残和精神压迫为主 。
例如要用刀在皮肤上刻画蓝鲸图案、在凌晨看恐怖片或者到建筑物高处、听组织推荐的音乐、与外界彻底隔离等等 。
当然 , 终极任务还是自杀 。 这些挑战由轻至重 , 旨在让玩家从害怕到接受 , 一步步打破人的心理防线 。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完成了任务 , 玩家还要拍照或者录像上传到群 。
一旦进入游戏 , 开弓没有回头箭 。
“导师”们会监察玩家的忠诚度 , 只要参与者产生抵触或想退出 , 便会威胁公开个人信息 , 或者对亲友进行骚扰 。
总之 , 组织方会想方设法让参与者将自杀进行到底 。
截至2017年5月 , 全球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蓝鲸游戏相继自杀 。
02
约死群的归属感成了自杀原因?
读到这里 , 大多数人或许会觉得匪夷所思 。 为什么会有人甘愿走进这些诡异的聊天群 , 听信素未谋面之人的指令 , 去完成所谓的游戏任务呢?
在翻阅国内一些帖子的评论区后 , 你会发现付出生命的案例离我们并不远 。
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 或者是在生活中遭受打击、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人们 , 都可以在约死群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在这里 , 我可以倾诉苦楚、被人关心 , 不是异类 。
诱使他们进入这类组织寻找同类的 , 是轻生的念头以及暂且没有实施的勇气 。
人类会对死亡有生理性的恐惧 , 但当具有自杀倾向的人聚集在一起时 , 从众的心理暗示会让人克服内心的害怕和懦弱 。 [2
复苏的“蓝鲸”游戏 。 /新加坡眼
蓝鲸游戏的出发点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
据央视报道 , 在最初的游戏设计者菲利普·布德金眼里 , 来玩这个游戏的人都是“行走的垃圾” , 既然他们“乐于去死” , 那他不过是在帮助社会清除无用的人 。 [3
也有同谋者说 , 菲利普这么做只是想给自己的网络社区赚流量 , 从而获得更多广告费 。
- 华佗|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 西天取经|孙悟空打死的6个强盗,把他们的名字串起来,你会发现如来的秘密
- 筋斗云|孙悟空为何打死六个凡人?把他们的名字连一起,你会发现一个秘密
- 奥林匹克|孙小学子首批寒假作品来了!为他们点赞!
- 志愿服务活动|“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 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华林坪社区
- 南海一号|南海发现800年前沉船,我国出资5亿打捞,英国一口咬定是他们的
- 佛像|他是如来佛祖,因扮相太真遭路人跪拜,买佛像发现上面都是自己
- 二等人员|焦大也有辉煌岁月,他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变成了二等人员?
- 强盗|孙悟空打死的6个强盗,将他们名字连起来,你会发现如来的秘密
- 凡人|孙悟空打死的6个强盗,他们的名字合在一起,暴露出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