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
【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11月7日至11日 , 天津接连查出冷链从业者感染新冠肺炎 , 冷链食品外包装也被检出新冠病毒 。 此前 , 大连、青岛等地的局部疫情也均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 。
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9日向全国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 , 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 , 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 。 海关、交通、卫生、市场监管等各部门各司其职 。
多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
7日 , 天津接到山东省德州市通报 , 经天津入境的德国进口猪前肘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 同一天 , 天津又接到山西省太原市通报 , 当地某企业经天津入境的印度进口冻带鱼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
7日18时至8日8时 , 天津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 , 系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装卸工人;
10日 , 天津又增1名无症状感染者 , 系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一名冷链从业人员;
11日 , 天津1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确诊 , 系海联冷库关联人员;同日 , 天津市一水产批发店的1份大比目鱼外包装涂抹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
短短几天时间 , 天津出现的病例均与冷链相关 。 事实上 , 今年6月以来 , 全国多地局部疫情源头也都指向冷链 , 进口三文鱼、厄瓜多尔冷冻南美白虾等冷链产品也屡次被检出携带新冠病毒 。
9月下旬 , 青岛港曾装卸过冷冻海鲜的2名工人感染新冠病毒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 , 从青岛港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 , 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
冷链为何潜藏风险大?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冷链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有多种原因 。
首先 , 新冠肺炎病毒耐低温的特性使其在冷链食品表面更易存活 。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顾清介绍 , 此前研究证实新冠病毒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条件下仍可存活 , 冷库环境温度较低 , 适合病毒长期存活 。
其次 , 各地在进行进口冷链疫情防控工作时 , 虽然会结合全球疫情最新形势全面收集信息 , 科学确定抽检商品种类和批次 , 但进口冷链食品数量多 , 抽检难以发现所有病毒 。
采访人员在多地调查发现 , 受封存场地、检测能力、消毒设施、人员配备等因素限制 , 难以做到对所有批次取样检测 。
此次涉事的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冷库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 , 最大仓储量约1200吨 。 公司总经理张彦起表示 , 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防疫 , 但此前没有强制规定冷库企业对货品全面消杀 。
首农(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提供进出口商品的仓储、分拨和配货服务 。 公司副总经理郝学志介绍 , 在此次天津疫情发生之前 , 公司就要求凡是进入库区的人员都必须提供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还会对所有出库货物外包装进行消杀 , 防止病毒传播 。
郝学志也坦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疫情传播 , 我们无法判断病毒潜藏在外包装、内包装还是食品本身 , 全部检测的背后是巨大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 ”
此外 , 装卸环节成为防疫的难点之一 。 采访人员在北方某港口看到 , 进口的冷冻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 , 各类冻品需要装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 , 然后再用叉车转移至冷库中储存 。
采访人员在华东某港口采访了解到 , 许多地区装卸冷冻海产品的工艺落后 , 由于冷冻海产品多是件杂货 , 必须由港口装卸工人下到船舱 , 将货物一件件搬抬到网兜 , 再由吊机吊下船 。
冷链防疫还需协同作战、人物共防
业内人士表示 , 按照《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 , 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 , 可以从源头上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
- 食品|张伯礼: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冷冻进口食品熔断机制
- 山东泰安润恒城 润恒城构建食品电商物理平台生态圈,五位一体
- 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购买生鲜食品建议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外包装需消毒
- 内蒙古赤峰通报两批进口冷链食品相关情况:来自天津一确诊病例所在公司
- 张伯礼|张伯礼: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冷冻进口食品熔断机制
- 嘉合创通产品设计嘉合优品说设计:索尼推出了可以装进口袋的可穿戴空调设备
- 熔断机制|张伯礼: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冷冻进口食品熔断机制
- 张伯礼: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冷冻进口食品熔断机制
- 进口“非冷链”货品是否需采样检测?吴尊友最新解读→
- 广东东莞市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监测检出2份样本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