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超现实主义画风
20世纪20年代初,在巴黎兴起了超现实主义先锋文化运动,倡导者是法国青年思想家安德烈·布勒东。他认为:艺术作品不能用清晰不惑的理智来创造——理智只有利于科学,非理智才有利于艺术。1924年,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对这样的艺术创作描述如下:“纯粹的心理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真实活动……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现实:这种现象也就是迄今为止一直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方式,我们崇拜梦境的无穷威力,它能够让思想摆脱所有的利害关系……我们相信在将来,梦境和现实这两种表面似乎相矛盾的东西,最后将化为一种绝对的现实,或超现实。”
1925年,第一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在巴黎举行后,这种思潮很快在欧洲大陆流行起来,许多著名艺术家都加入到了超现实主义的运动中。在绘画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自动绘画”和 “梦之绘画”。
“自动绘画”:是天上掉馅饼吗?所谓自动绘画,就是画家创作时并无事先的构思和计划,全凭即兴发挥。
《叶子的习性》,恩斯特,1925年德国画家马克思·恩斯特是这种画法的始作俑者。他回忆说,自己是在某客店里想到了这样的办法:“房间地板经过千百次擦洗,上面的纹路一清二楚,我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住,并感到惊奇。我开始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为了发挥思考和幻想能力,我随便找了几个地方,铺上画纸,用石墨摩擦,因而从地板上得到好几张画。”《叶子的习性》就是恩斯特利用摩擦得到的木板纹理加工画成的一片大树叶,叶面上脉络清晰,如浑然天成。
在恩斯特之后,由超现实主义大师安德烈·马松和胡安·米罗创造出来的“纯自动创作”,更是将这种画法发挥到极致。
马松发明的是一种妙手偶得的沙画技法。他在纸上喷上胶水然后撒上沙子,在沙子形成的图案上,再画上富于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马松说:“我开始作画的时候,脑子里既没有图像也没有计划,但随着一股冲动很快地描绘,甚至像刷墙一样完成作品……渐渐地,在我画出来的符号里,我看到了人像和物体。”
马松的邻居、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创作更为随意,完全是即兴发挥、一气呵成。他从1925年起研究出了“梦一样的绘画”,并且在巴黎的皮埃尔画廊里展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作品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形态、弯弯曲曲的线条、以及大量的红色、黑色、绿色和蓝色。他对事物的呈现方式,带有儿童一般的天真。他说:“超现实主义解放了无意识,突出了个人的欲望,赋予艺术一些隐藏的力量。幻想代替了外在的形式,这样,我作画就像是在绝对的自由中梦想一般。”布勒东也称赞米罗的画是“最真正的超现实主义”。
《荷兰室内之二》,米罗,1928年为什么这样“不经意”的画法,能够创作出影响巨大的传世佳作呢?
事实上,即兴创作并不是信手涂鸦,只有功底深厚的艺术家,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练就神来之笔。同时,这样的创作还与当时当地的环境以及艺术家的精气神有关。当各种内、外因素达到和谐共振,天人合一的艺术品才能够瓜熟蒂落!故云:“创意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近年来,许多神经科学家对即兴创作进行了研究。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神经科学家查尔斯·莱姆研究了即兴创作行为的心理过程。他选择爵士乐演奏家作为研究对象,因为,爵士乐在演奏时常常有即兴的片段,自由发挥。莱姆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演奏家的大脑进行检测发现,当他进入即兴演奏时,大脑的活动有了明显的变化: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神经回路会出现一波剧烈的活动,该部分是大脑前部与自我表现紧密相关的一个区域(莱姆称之为“自传中心”),说明大脑正在搜寻能够反映其个人风格的那些音符。原来比较活跃的、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上的神经回路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这是大脑的一个神经约束系统。由此可知,当DLPFC也就是神经约束系统受到了抑制,放松了原来的心理约束,大脑的诸多区域(包括运动前区皮质和额下回)就变得格外放肆和活跃,此时一些奇异的音符便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甚至演奏家本人也不在意所演奏的是些什么!(参见由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乔纳·莱勒的著作《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艺术家大脑里的DLPFC消停下来呢?这可是唤起人的创造力的捷经啊!现在的研究认为:即兴创作并不是天上掉馅饼。艺术家要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衔接过程才开始自然而然地发生——写作不需要去想词汇表、乐师不必留意手指动作等。除此之外,艺术家还要很投入,就是要“进入角色”。
酒精、药物以及某些疾病都会对大脑的DLPFC区域产生破坏,而DLPFC正是抑制人的想象力的地方。它一旦受到了破坏,许多经过处理的原始感知突然释放出来,就会形成意识流。
【怎样欣赏超现实主义画风】 做梦也是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因为清醒时高度兴奋的前额叶皮质一旦自我抑制,就会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念头冒出来。
某些新技术可以激发创造力。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神经科学家艾伦·施奈德近年来使用经颅磁刺激法(TMS),利用脉冲磁场暂时性抑制左额叶和颞叶几分钟后,发现有40%的受试者展现出奇特的新艺术才能。
“梦之绘画”:画的也许不是梦“梦之绘画”,就是画出做梦时看到的景象。在梦里,我们经常会产生奇怪的感觉:觉得人和物互相融合、换位;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把现实世界中不连贯的浮光掠影联系起来……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比利时画家雷尼·马格利特无疑是该流派最引人注目的大家。达利为了追求如梦如幻的画面效果,还向自然科学请教,撷取了许多来自科学的形象资料,如:脑科学里的两可图、现代物理学中的“时-空”表达等。
两可图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同一张图可以引起我们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觉,这说明了我们所看到的,除了图形本身以外还包括大脑对它的解释。而且如果这种解释不是唯一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图形,就要在这些不同的解释之间来回转换,这种现象称为“两可图”,也称“双歧图”。
内克尔立方体内克尔立方体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图像,它是1832年由瑞士晶体学家路易斯·阿尔伯特·内克尔在用显微镜观察一块晶体时发现的。如果一直盯着观察这个立方体(图左),它的空间朝向会发生翻转:朝向我们的那个面有时在左下方(图中),有时又在右上方(图右),来回切换。
两可图的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建筑师和工匠们早就对此进行了广泛应用。在庞贝古城遗址的阿波罗神庙里可以看到一片由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的地面,上面的图案就是由许许多多内克尔立方体组成的方阵。这块地面看起来凹凸不平,随着观者的观赏角度不同,还会呈现出两种不同样式的台阶呢!
庞贝古城遗址阿波罗神庙的地面图案达利对这一类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可以得到多重解释的图像非常入迷,创作了许多具有两可元素的佳作。由于他的写实功底十分了得,因此,这些画作不仅构思巧妙,而且气势磅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利的《面部幻影和水果盘》,当我们仔细观察这张画的时候,会发现右上角的梦幻风景——海湾、波浪、山和隧道可以看成是一个狗头,而狗的项圈又是跨海高架桥。在这幅作品里还有几个地方具有“两可”的特点,读者可以试着去寻找。
《面部幻影和水果盘》,达利,1938年为什么我们感知到的图像会在两种可能的解释之间变来变去呢?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大脑扫描显示,有两个相对独立的神经元区域分别对每一种可能感知的图像进行了编码。根据这些实验资料,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安德鲁·帕克和克里斯廷·克鲁格假设,我们之所以会看到某一种图,是因为与此对应的神经元区域比与另一种图对应的神经元区域更活跃的缘故。当由于某种原因,与之对抗的神经元区域活动积极程度提高并且占据了上风时,我们看到的图像就会发生改变。他们在猴子的身体上做过类似的实验,并且得到了证实。
“时-空”新表达达利还从现代物理学的新时空观里汲取了许多形象资料。
《耶稣受难》,达利,1953~1954年《耶稣受难》是达利创作的一幅宗教题材作品。请注意,画中的耶稣并不是被钉在传统意义的十字架上,而是被钉在一个超立方体上。这个由8个立方体构成的超立方体是数学家计算出来的,数学家认为四维立方体在三维空间的正投影由8个立方体构成,即超立方体。超立方体十字架悬浮在空中,黑白相间的方块在地上一直铺向尽头。不过在超立方体的正下方,地面不是黑白相间的。那里是一个单色的十字形,表现的是光直接从超立方体上方投下的阴影。
达利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把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科学时-空观表达了出来。他热衷于创作科学题材的作品,数量还不少,如《天青石粒子的圣母》《记忆的永恒》等。
弗洛伊德在参观了达利的画展后,一眼看穿了他的画不是潜意识,而是有意识的!不过,弗洛伊德后来说,他原本一直认为超现实主义者都是彻头彻尾的傻瓜,但他对达利的画法印象深刻。达利的巧妙构思也让弗洛伊德觉得分析一幅超现实主义画作非常有趣。
马格利特也是一位梦境画大师。他的作品画面诡异、构思奇特,让人觉得非常神秘。晚年的他有一次对记者说:“我创作了一千多幅油画,但是只创造出来一百多个神秘!”其实,他的某些构思也是从科学图像里拿来的。例如,他画的《空白支票》是利用了一种视错觉——“卡尼莎三角形”:在三个缺角的圆盘之间有一个白色的正三角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角形的三条边。
卡尼莎三角形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白边或者白色三角形只是一种错觉轮廓,并不真的存在。著名心理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说:“虚幻轮廓的感觉可能比真正的轮廓还真实!”
请欣赏马格利特的《空白支票》。一位女骑手骑着骏马在林中穿梭,“究竟是马穿过树林,还是树林穿过了马?无法确定!”画家如是说。倘若观众匆匆一瞥,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仔细观看却疑窦丛生:马的右肩部被一条“空间”遮挡了,而遮住了骑手的那一棵树,根据树根的位置,应该在骑手的后面……总之这幅画与马格利特的许多作品一样,看起来栩栩如生,但是隐藏着许多的不可能。然而在我们观赏画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被一条空间遮挡的部分会造成了画面的突兀和断裂感。这就是错觉轮廓在起作用。观众的视觉会把这部分缺失自动补充上去。
《空白支票》,马格利特,1965年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们在创作中广泛吸取了现代科学元素,从而给绘画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和想象空间,是现代艺术里最有魅力的奇葩。
撰文/林凤生
本文节选自《科学世界》2018年第2期“超现实主义:画出梦境”
相关内容: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为何具有如此高地位被后人不断讨论?纵观整个艺术史其在当中的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欣赏野兽派的画?怎样欣赏印象派的画作?
■网友的回复
建议你看 鲸鱼肚
■网友的回复
对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每个人的看法都有所不同,大概可分析为1.美观性(即在大众的眼里或你的眼里这个作品是否具备美感)2.共鸣(作品与你内心之间产生的共鸣)共鸣这东西因人而异!
■网友的回复
个人认为超现实主义作品 看……不……懂……比较梦幻,比较拧巴,比较不现实,比较不理智,比较看起来吓人,比较看起来天马行空
■网友的回复
说到超现实主义,那就不能差了米罗哦,插图都是米罗大师的作品
超现实可以让无意识来自我表现,来带动创作,而不是有意识的控制。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