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报|“农”字诀“造血”助脱贫

:原题为_崇明报|“农”字诀“造血”助脱贫。
崇明报|“农”字诀“造血”助脱贫
文章图片
2017年底 , 崇明区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云县、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自治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8个贫困县(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 通过精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 , 有力助推临沧市脱贫攻坚 。 目前 , 临沧市8个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
临沧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 。 崇明利用自身农业大区、农业强区的优势 , 着力在“农”字上下功夫 , 以农业产业帮助当地百姓脱贫 , 发挥“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 。
临沧长大的“崇明蟹”
前段时间 , 来自崇明的蟹苗在临沧长成 , 眼下已经上市 。 “青背白肚金爪 , 雄蟹平均3.5两到4两一只 , 雌蟹2.5两到3两一只 。 ”临沧市双江自治县蟹农彭永清乐得合不拢嘴 , “以前我们自己养 , 养得最大的 , 也就2两一只 。 现在养得这么好 , 多亏了崇明的帮助 。 ”难怪彭永清会乐 , 要知道 , 这样的蟹 , 在全国市场上都是属于优质的 。
今年年初 , 崇明向临沧提供了800斤蟹苗 , 还将清水蟹养殖技术带到了临沧 , 与临沧市共同确定在双江自治县 , 建立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 彭永清是当地水产养殖户 , 近几年鱼市不稳定让他犯了愁 。 当得知双江要建养蟹示范基地 , 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基地建立后 , 崇明水产技术专家多次赴双江实地考察指导 , 并建立常态化线上指导机制 , 把崇明丰富的养蟹经验传授给当地蟹农 , 并及时解决养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从优化水质、种植水草、投喂饵料到达标排放养殖水 , 崇明的专家手把手教 。 双江自治县水产种苗繁育站则认真做好巡塘观察、数据记录、饲料投喂和水质调控工作 。【崇明报|“农”字诀“造血”助脱贫】
据了解 , 清水蟹养殖获利后 , 所有收益将全部用于蟹养殖推广 , 在两地共同努力下 , 推动这个项目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
崇明援滇干部还帮助临沧农民养小龙虾 。 沧源自治县有效利用本地养殖优势和丰富的水产资源 , 紧紧抓住市场机遇 , 瞄准“小龙虾大产业” 。 勐省小龙虾基地位于勐省镇芒阳村一组 , 占地面积500亩 。 基地联结农户 , 以点带面 , 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 ,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小龙虾特色产业 , 辐射带动周围贫困村与合作社增加收入 , 形成合作社和农户共同长期受益的产业扶贫格局 。
甘蔗渣“变废为宝”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扶贫始终 。 临沧的甘蔗、玉米产量较高 , 由此产生了大量蔗渣、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 , 如何科学地处理它们 , 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
就拿耿马县来说 , 是个产糖大县 , 每年榨糖产生40多万吨废蔗渣 , 多数通过焚烧、堆肥等处理 , 经济价值无法体现 , 还造成环境污染 。 其实 , 蔗渣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很好的工业原料 , 但是湿的蔗渣浆不易运输且易腐败 。 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在崇明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关心指导下 , 经上海市工商联、云南省工商联、崇明区工商联数次牵线搭桥 , 今年8月 , 上海企业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落户耿马绿色工业园区 。 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 , 用蔗渣生产模塑可降解餐饮具及可降解工业包装产品 。 这不仅解决了耿马县制糖企业的大量废渣处理难题 , 还延伸了传统甘蔗加工的产业链 , 形成生产、制造、废渣再利用的闭环 , 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 。
该项目建成后 , 可年产1.5万吨蔗渣模塑可降解餐饮具 , 预计吸纳600个就业岗位 , 公司将以总就业人数不低于15%的比例 , 优先招录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 可带动贫困人口年均增收约3万元左右 。
在崇明帮助支持下 , 临翔区在该区博尚镇勐托村建设菌种厂 , 建成后每年将生产菌种60万包 , 预计带动千余人参与项目 。 “之前由于技术所限 , 只能从很远的地方购买菌棒 。 现在崇明带来了技术和经验 ,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 ”临翔区有关负责人说 , 在崇明建设镇的上海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 , 与本地的临翔区众恒种植专业合作社携手 , 待菌种厂投产后 , 就能种植和培育多种食用菌 。 “值得一提的是 , 我们的菌棒是用蔗渣、玉米秸秆等混合制成的 , 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