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选科面临困难,赋分遭遇质疑:新高考改革争议中前行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在浙江、上海启动首轮以来 , 全国各地分阶段分地域稳步推进中 。 2017年 , 京津鲁琼作为第二批试点省市开始高考综合改革 , 并在2020年迎来了首批“3+3”新高考考生 。 2019年 , 广东、江苏、河北、重庆、辽宁、福建、湖南、湖北8省份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 , 采用了“3+1+2”方案 , 在2021年也将迎来新高考“首秀” 。
此轮高考改革以生为本 , 从尊重学生兴趣、特长角度出发 , 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 然而 , 在今年第二批试点省市的高考中 , 赋分选科引起一些争议和困惑 。 第三批8省份高考方案增加的“1”(物理或历史为必选科目) , 又产生重回文理分科老路、限制考生选择权的质疑 。 新一轮高考改革伴随着争议持续推进 , 应该如何坚守改革初衷 , 保证公平兼顾科学?
1 分省分阶段试点 , 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在此轮高考改革方案中 ,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 语数外3科是必考科目 , 而另外3科选考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 。 在首批改革试点地区 , 上海是6个科目中任选3科 , 浙江则是7选3 , 这就分别给了学生20种和35种选择组合 , 体现了尊重学生选择性 , 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改革取向 。
第二批改革试点省市沿用了上海6选3的选科方案 , 即“3+3”模式 , 第一个“3”是语数外3科作为高考统考科目 , 第二个“3”是从物化生史地政6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高考选考科目 , 以等级赋分的方式计入总分 。
以北京为例 , “3+3”模式分为统一高考与等级性考试两类科目 。 2020年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 , 每科满分150分;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 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 , 考生自主选择3门 。 根据“折算赋分方案” , 等级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 , 其中A等占考生比例的15% , B等占40% , C等占30% , D等占14% , E等不超过1% 。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北京2020年应届高考生小詹表示 , 新高考模式丰富了学科选择 , 一定意义上能够减轻应考压力 ,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传统文科或传统理科的学科组合 , 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 , 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更有益处 。
第三批改革试点8省市在第二批“3+3”的基础上做了调整 , 采用了“3+1+2”的模式 , 规定了选考科目中必须有物理或历史当中的一科 , 另外两科在余下的科目中任选 , 这个模式给考生提供了12种选择 。
作为第三批改革试点区 ,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年级主任李金秀说 , “3+3”模式下很多人不选物理 , “3+1+2”规避了这一点 , 更为科学 。 从目前来看 , 新高考改革还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选择权 。 “以我校为例 , 以前分文理 , 学校1000人中选文科的300人左右 , 而现在选择学地理科目的有400多人 , 选学政治的有400多人 。 ”
2 选科赋分带来挑战
新高考改革也给学校、老师、家长、考生带来挑战 。
新高考的选科必然导致中学教学的改革 , 首先是走班制 。 走班制对学校的师资、场地、管理都有更高的要求 。 多个试点省市的学校校长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新高考带来的困难包括教室不足 , 师资有的过剩闲置 , 有的普遍短缺 , 教师编制跟不上、积极性不高 , 教学班、行政班交叉管理有难度等 。
南方某中学校长说 , 尽管目前“3+1+2”已缩小了学生的选择范围 , 但仍不同程度面临教师、教室的困难 。 有的城区学校面积小 , 基本一个多余教室都很难提供;有的学校历史、政治教师数量有限 , 教师调配存在困难 。 虽然理论上有12种选科组合 , 但有的农村学校可能只能提供给学生三五种选择 , 条件稍好的城区学校能满足7到9种选科组合已经相当不错了 。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 , 虽然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考试科目 ,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 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或学校更多是从避开竞争、更易拿高分、将来好就业等功利角度出发来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