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舞台报告剧,方寸之间窥见时代波澜

:原题为_光明日报|舞台报告剧,方寸之间窥见时代波澜。
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文学人物……经常进出剧场的人会发现 , 一段时间以来 , 舞台艺术表现上述内容的作品较多 , 而这些作品离时代和你我的生活都有很大距离 。 久而久之 , 人们“看戏”的兴趣有些淡下来 。
不过 ,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 , 舞台艺术更多地将目光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投向现实和当下 , 舞台情景报告剧《温·暖》《抗疫战歌—来自一线的报告》、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心烧·眷恋》等一批聚焦现实的作品 , 已经或将要跟观众见面 。 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通过方寸舞台了解社会现实的窗口 , 也有利于带动舞台艺术自身创作题材和内容的转型 。
处处令人惊叹又时时引人入胜的新型舞台样式
报告剧类似报告文学 , 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 在显著的纪实性风格中叙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剧作 , 其基本构架是事实 , 只对个别细节进行一些艺术提炼和加工 。
报告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 在这一时期 , 文献纪实式体裁在德国等国家被广泛采用 , “纪实剧”非常流行 。 德国著名剧作家皮斯卡托坚持将戏剧情节“纪实化” , 在演出中 , 运用纪录片的镜头、剪报、宣传画、标语、统计数字 , 使观众感受到特定的历史年代 , 希望以此向观众再现生活现象 , 并通过分析事实引导观众认识现实 。
同一时期 , 在我国的街头、广场等场所也有很多像“活的报纸”一样的演出 , 这种以及时反映时事为目的的活报剧与报告剧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
鲜明的纪实性和真实性是报告剧最大的特点 。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报告剧能够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反映主题 , 其内容也更具真实感 。 ”
由江苏省杂技团等创作的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 , 记录了上海文艺青年东青奔赴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故事 , 再现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抗战的历史 。 《芦苇青青菜花黄》编剧曹路生表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抗战历史是非常真实的 , 没有任何虚构内容 , 而报告剧是最能反映现实、表现这段历史的形式 。 ”
被称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 , 这些年遭遇的质疑声从未断绝 , 其中一个原因是 , 很多报告文学作品 , 丢失了文学性 , 而变为单纯的宣传品或新闻报道 。 对于舞台报告剧而言 , 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 舞台报告剧 , 既要向人们报告历史真相和社会现实 , 也要有戏剧冲突 , 如何平衡“报告性”与“戏剧性”是当前的一大难题 。
曹路生也在思考这一问题 。 在创作《芦苇青青菜花黄》的过程中 , 主创团队一方面以杂技艺术为本体 , 另一方面也融入报告文学性、叙事戏剧性、服化道的审美性 , 赋予单纯的杂技技巧以情感、意义甚至灵魂 , 试图创造出可听可看可感可追溯、处处令人惊叹又时时引人入胜的新型舞台样式 。
避免了报告会的单调又淡化了单纯文艺演出的娱乐化
近年来 , 伴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媒介手段的丰富 , 舞台报告剧作品层出不穷 , 出现了话剧报告剧、情景报告剧、杂技报告剧等多种类型 。
有像《芦苇青青菜花黄》一样再现历史的作品 , 也有反映当下的作品 。 2016年 , 舞台纪实报告剧《大爱魂》在北京上演 , 该剧以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青年学子的真实经历为素材 , 全景呈现了大学创办者、支持者和资助者以及教职员工作出的巨大奉献 。 这台舞台纪实报告剧融歌曲、舞蹈等多种形式于一体 , 感人至深 。
讲述榜样人物生平故事的报告剧同样动人 。 2018年 , 根据“时代楷模”钟扬先进事迹改编的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在复旦大学首演 。 该剧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之上 , 重新组织报告诵读者的语言、语境和语序 , 用艺术报告的形式致敬这位不懈攀登生命高峰的勇士 , 以期传播和延续钟扬教授的“种子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