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对比轻了300吨,天宫空间站有何优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前言
空间站 , 一直是人类在宇宙探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 空间站之所以被称为“站” , 是因为其在航天工程里担任了“太空驿站”的角色 。 它能够长时间运行在近地轨道之中 , 是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进行长期作业和维持生活起居的重要据点 , 能帮助航天工程开展更多的科研项目 , 在航天事业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科研地位 。
空间站这个看起来科技感氛围十足的概念 ,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 。 在此后的数年间 , 人们不断对原有的空间站设想进行改造升级 , 并逐渐转化为现实 。
上世纪70年代 , 美苏太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 在美国阿波罗11号抢先登月之后 , 苏联也不甘示弱 , 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 , 从此正式开辟了空间站这一太空赛道 。
国际空间站 , 垂垂老矣
由于空间站的建造以及长期维护的成本资金过于高昂 。 在冷战结束后 , 美俄以及多国开启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 联合建造并共同运营国际空间站 。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工程 , 并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阶段 , 进行了人体研究、空间DNA测序、太空蔬菜种植等多个航天科研工程 。
作为人类航天探索新故事的开端 , 其一度成为当代世界航天的杰出代表作 。 不过 , 从1998年正式建造开始 , 历经数十年的运行 , 国际空间站已进入了日渐老化、英雄迟暮的阶段 。
各种设备故障和事故意外频出 , 空间站体内部不时漏气 , 船体外也布满陨石不断撞击后留下的细小疮孔 。 就连检修工程也相应变得异常艰难:
要从一个四百多吨 , 内部空间线路错综复杂的国际空间站内 , 找出一个肉眼都难以察觉的缝隙孔洞 , 是无比艰难的事情 。
而空间站的空气泄漏频率和指数也在直线上升 , 这给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增添了不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 随着近年来国际空间站的事故频出 。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越来越多的工作时间 , 都被用来维护设备和排除故障而非展开科研项目 , 这使得人们终究意识到 , 国际空间站性能已经逐渐退化 , 实际利用价值已极其微小 。
这可能意味着国际空间站已经进入濒临退役的阶段 , 即将陨落报废 。 但国际空间站的主要参与国美国和俄罗斯似乎有意试图延长其使用寿命 , 以维持国际空间站在航天领域的领导地位 。
不过残酷的太空环境和老化的空间站设施似乎并不会随着政客的心愿而改变 , 除非他们愿意继续投入翻倍的巨额航天预算对国际空间站进行改造翻新 , 但现实经济局势似乎并不能使其得偿所愿 。
中国天宫空间站VS国际空间站
结构减重
相比之下 , 今年刚刚登上太空的中国天宫空间站 , 则成为空间站赛道上的一颗新星 , 也促使中国航天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
天宫空间站 , 是继国际空间站后又一空间实验舱系统 , 由中国独立建造 , 总重量仅达180吨 , 相比国际空间站轻了300吨 。
但是 , 吨位并不代表实力 , 轻巧的天宫空间站相比笨重的国际空间站 , 主要有结构和成本两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 从结构上来说 , 国际空间站采用的积木衔接式架构 。
光是衔接部分就占去大量的体积重量 , 实际舱体重量和天宫空间站区别不大 。 而天宫空间站则适当省去了大量繁冗的衔接式架构 , 在保留足够扩展性的同时减少了建造成本 。
从舱内的内部空间来看 , 国际空间站线路杂乱设施拥挤 , 而天宫空间站采用抽屉式线路的设计 , 将线路灵活地隐藏起来 , 外观上更加整洁宽敞 。
性能翻倍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该有的功能一个都不会落下 , 甚至还会搭载性能远超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巡天光学舱 , 和类比阿尔法磁谱仪的HERD以及两条大型高自由度的机械臂用于空间站的组装和维修 。
- 空间站|东方红一号仍在飞行,天宫空间站已值班,能用机械臂带它回家吗?
- 恐龙|世界上最重要的8种恐龙,可能与你想象的不同
- 科学家|中国跨越式发展!“人造粮食”研发大获成功,有望解决粮食危机?
- 南非|刘和平:Omicron病毒提醒中国,必须坚定执行“清零”政策
- 高通骁龙|全部配备骁龙778G与5000毫安电池,这三款手机高度‘套娃’
- 空间站|揭秘!空间站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美国都酸了,对中国空间站有意见
- 市场规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陆生动物(三)?
- 交易|走不出“围城”的国内互联网企业,与美企差距在哪儿?
- 三星|德媒:中国或许将成为下一个全球创新总部!
- 卫星|记忆中的考古“大家”|“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